十二星座抱缺
十二使徒剩餘
自足的
十二小時
十二月
十二時辰
十二生肖
十二面體
十二因緣
十二音階
如輪轉
2010-12-07
結他
對結他的印象,首先來自挪威的森林,象徵歲月的歌如何療傷
然後是陳綺貞,同樣的憂鬱語言
再來是巴哈,比起現代的鍵盤和弓弦樂器,彈撥的聲音古樸單純得多
以及山下和仁如鬼如魅的Infernal Dance
個人還是偏向覺得這是靜的樂器
電結的力量拍得住小提琴,概念上根本就不同
能夠捲起那種充滿整個空間的狂風的樂器很少,也都是些有魅力的樂器
不過這是以後的事了
轉眼間已是一年半
自從326放了六七支結他
背著chord表或跟tab譜胡亂彈彈
一年後又回到326,不同的結他和不同的譜
又繼續中斷了的練習
拖了很久終於買了
以後還要更努力
然後是陳綺貞,同樣的憂鬱語言
再來是巴哈,比起現代的鍵盤和弓弦樂器,彈撥的聲音古樸單純得多
以及山下和仁如鬼如魅的Infernal Dance
個人還是偏向覺得這是靜的樂器
電結的力量拍得住小提琴,概念上根本就不同
能夠捲起那種充滿整個空間的狂風的樂器很少,也都是些有魅力的樂器
不過這是以後的事了
轉眼間已是一年半
自從326放了六七支結他
背著chord表或跟tab譜胡亂彈彈
一年後又回到326,不同的結他和不同的譜
又繼續中斷了的練習
拖了很久終於買了
以後還要更努力
標籤:
perspectives
2010-12-05
名校教了我什麼
名校教了我什麼——女校生的反思
文中提及的名校附近的另一間名校,若真要說教了什麽,就是什麽都沒教
學生根本不想你教,自己學效果更好
師弟怎樣也不用擔心,學習是跟同學學的,上堂不過為了等落堂
你想得出可以玩的,自有玩的人;想不出的,也有人玩
機會是靠搶的,沒有禮讓的道理
有問題的話,拳頭解決也好怎樣也好,總之不用你管
只能靠自己,僅此而已
雖然現在是河蟹學校,據說裏面有很多iPhone
比較與“其他學校”的差距也是多餘,說到底也是個人問題
但個人還是覺得古老學校的學生較容易發展獨特個性, 不論是哪一方面
因為成績和名氣不過是這些學校的一部份,不須刻意做什麽催谷學生
但不得不提中學不過是一個階段,大學洗底的威力是驚人的
人變成怎樣,雖然大概有個譜,也夾雜太多偶然
強調自己來自哪裡,還是我的中學最好,自是無聊
文中提及的名校附近的另一間名校,若真要說教了什麽,就是什麽都沒教
學生根本不想你教,自己學效果更好
師弟怎樣也不用擔心,學習是跟同學學的,上堂不過為了等落堂
你想得出可以玩的,自有玩的人;想不出的,也有人玩
機會是靠搶的,沒有禮讓的道理
有問題的話,拳頭解決也好怎樣也好,總之不用你管
只能靠自己,僅此而已
雖然現在是河蟹學校,據說裏面有很多iPhone
比較與“其他學校”的差距也是多餘,說到底也是個人問題
但個人還是覺得古老學校的學生較容易發展獨特個性, 不論是哪一方面
因為成績和名氣不過是這些學校的一部份,不須刻意做什麽催谷學生
但不得不提中學不過是一個階段,大學洗底的威力是驚人的
人變成怎樣,雖然大概有個譜,也夾雜太多偶然
強調自己來自哪裡,還是我的中學最好,自是無聊
2010-12-02
走火入魔
“你很偏激!”“你想太多了!”“你在鑽牛角尖!”
想問題的人經常被這樣看。其中有自信的人會視之為對方投降的表示。因為說這話不過暴露了自己在論理上無言以對,只能拋出想當然的話充場面。
說別人偏激,不過暴露自己想像力之狹窄。恐懼未知是人之常情,可以原諒。
沒有不能問的問題。同理,沒有想得太多的問題,只有想得不夠。因此如其教人靜下來不要多想,不如叫他把事情想完為止。未必是真正的終點,但至少是他個人認為足夠之點。
正如真實的鑚地,鑽牛角尖也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看不到岩層外的景象,最後到達莫名其妙的地方也不出奇。但轉念一想,之所以要鑚地就是不願看地面才要鑚地。旁觀者自不敢說穿,怕小孩受不了夢想轟然崩塌。
與異常的心境相比起來,根本不成問題。所謂異常,可能由一些已知或未知的trigger引致,也可以是完全莫名其妙而來。大概就是沒刻意動腦筋而思想仍不絕地流瀉的時刻。這時滲出的,多本不會是令人愉快的東西。
能隨心所欲地走進去,是了不起的才能。能在這幻境中戲耍自己創造的妖麼鬼怪,並且帶走什麽回到清醒的一邊,則以後受用不盡。
想問題的人經常被這樣看。其中有自信的人會視之為對方投降的表示。因為說這話不過暴露了自己在論理上無言以對,只能拋出想當然的話充場面。
說別人偏激,不過暴露自己想像力之狹窄。恐懼未知是人之常情,可以原諒。
沒有不能問的問題。同理,沒有想得太多的問題,只有想得不夠。因此如其教人靜下來不要多想,不如叫他把事情想完為止。未必是真正的終點,但至少是他個人認為足夠之點。
正如真實的鑚地,鑽牛角尖也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看不到岩層外的景象,最後到達莫名其妙的地方也不出奇。但轉念一想,之所以要鑚地就是不願看地面才要鑚地。旁觀者自不敢說穿,怕小孩受不了夢想轟然崩塌。
與異常的心境相比起來,根本不成問題。所謂異常,可能由一些已知或未知的trigger引致,也可以是完全莫名其妙而來。大概就是沒刻意動腦筋而思想仍不絕地流瀉的時刻。這時滲出的,多本不會是令人愉快的東西。
能隨心所欲地走進去,是了不起的才能。能在這幻境中戲耍自己創造的妖麼鬼怪,並且帶走什麽回到清醒的一邊,則以後受用不盡。
déjà vu 似曾相識
剛才的對話,剛才的場景,好像在哪裡發生過
這是déjà vu,彷如似曾相識
與之相反的是此刻彷佛夢境
以年計的距離以下子壓縮為昨天的事
現在的處境如不知怎樣出現的幻境
忽然沒有了根,就這樣漂浮在半空中
時刻提醒我們
真實並不可靠
此刻也不可靠
故此,只能不安地不確定地活著
這是déjà vu,彷如似曾相識
與之相反的是此刻彷佛夢境
以年計的距離以下子壓縮為昨天的事
現在的處境如不知怎樣出現的幻境
忽然沒有了根,就這樣漂浮在半空中
時刻提醒我們
真實並不可靠
此刻也不可靠
故此,只能不安地不確定地活著
標籤:
perspectives,
惡趣味
2010-12-01
2010-11-28
不怕劇透
劇透是書迷和戲迷的大忌。早就知道小說,電影的重要橋段,觀看時的感覺自然大打折扣。甚至旅行,也要刻意在完全沒有事先看過地圖和照片的情況下出發才過癮。
其實也不儘然。劇透的破壞力只在依賴劇情的小說,電影出現。劇透完全不影響觀看不依賴劇情的作品時的娛樂性;甚至有些時候不劇透反而沒意思。當然,大眾很少接觸不依賴劇情的作品;就是看了,大多也看得莫名其妙。無法理解為何不怕劇透也不出奇。
作品不依賴劇情有可能嗎?有的。以為書本一定有情節,不過是讀者受傳統小說洗腦的結果。好幾種現代小說(及電影)根本沒有單獨一條敘述的主線,亦即無固定 “劇情”可言。反之,作者透過事件的碎片(黑色之書,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看不見的城市),或拉雜的對白(聽風的歌),或彷佛時間停滯般實時描述人的動作 (都柏林人),讓讀者自行組織故事的脈絡。這樣做除了是對已發展到頂峰的傳統小說手法的突破外,其實更貼近現實。人的生活無始無終,小說不過是作者從他想 像中的世界抽取感興趣的片段。傳統小說的作者無所不知;現代小說的作者是自己想像中的世界的一個人類,所知有限,寫下來得更有限。無劇情的一堆碎片,自然 無劇透可言。
另外一種不依賴劇情的可能在劇情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讀者不先詳細了解劇情,不可能清楚明白作品的思想。不明白作品的思想,則 讀來無謂。這時劇透竟然變得必要。實際上,有不少這類作品經常被拿出來討論(1984,浮士德,唐吉珂德,2001:太空漫遊)。讀這書的人大多都知道劇 情才去看,也是無可奈何。
其實真正有問題的劇透不在劇情,而在分析。不少小說(特別是台灣翻譯的)在正文之前總有一篇什麽譯序,推薦序, 導讀什麽的。這豈不是讓一個(自作聰明的)“旁人”在作者對讀者說話之前對作品說三道四,令讀者無法自行理解作品?個人極度痛恨這種編排(碰巧台灣出版商 善於破壞作品,與亂來的標題,排版,名詞翻譯比起來已算小事),必定會跳過不看之餘甚至會在該頁寫上一句“請閱畢全書後再返回本頁”。
其實也不儘然。劇透的破壞力只在依賴劇情的小說,電影出現。劇透完全不影響觀看不依賴劇情的作品時的娛樂性;甚至有些時候不劇透反而沒意思。當然,大眾很少接觸不依賴劇情的作品;就是看了,大多也看得莫名其妙。無法理解為何不怕劇透也不出奇。
作品不依賴劇情有可能嗎?有的。以為書本一定有情節,不過是讀者受傳統小說洗腦的結果。好幾種現代小說(及電影)根本沒有單獨一條敘述的主線,亦即無固定 “劇情”可言。反之,作者透過事件的碎片(黑色之書,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看不見的城市),或拉雜的對白(聽風的歌),或彷佛時間停滯般實時描述人的動作 (都柏林人),讓讀者自行組織故事的脈絡。這樣做除了是對已發展到頂峰的傳統小說手法的突破外,其實更貼近現實。人的生活無始無終,小說不過是作者從他想 像中的世界抽取感興趣的片段。傳統小說的作者無所不知;現代小說的作者是自己想像中的世界的一個人類,所知有限,寫下來得更有限。無劇情的一堆碎片,自然 無劇透可言。
另外一種不依賴劇情的可能在劇情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讀者不先詳細了解劇情,不可能清楚明白作品的思想。不明白作品的思想,則 讀來無謂。這時劇透竟然變得必要。實際上,有不少這類作品經常被拿出來討論(1984,浮士德,唐吉珂德,2001:太空漫遊)。讀這書的人大多都知道劇 情才去看,也是無可奈何。
其實真正有問題的劇透不在劇情,而在分析。不少小說(特別是台灣翻譯的)在正文之前總有一篇什麽譯序,推薦序, 導讀什麽的。這豈不是讓一個(自作聰明的)“旁人”在作者對讀者說話之前對作品說三道四,令讀者無法自行理解作品?個人極度痛恨這種編排(碰巧台灣出版商 善於破壞作品,與亂來的標題,排版,名詞翻譯比起來已算小事),必定會跳過不看之餘甚至會在該頁寫上一句“請閱畢全書後再返回本頁”。
2010-11-25
溝通不必可能
古時,人按自己的形象造神;
今天,一如神話,人按自己的形象造機械僕人。
之前肥幫有關外星人一講,以人作為智慧的基準。聽眾認為取樣不足,這樣定義實在主觀武斷。這種批評雖正確卻不公平。因為“人”是人所知的唯一一種智慧。在對其他可能性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只能從已知到未知地推敲。雖肯定不准確,但別無他法。
再說,即使世上有其他種類的智慧,例如蘑菇的智慧,雲的智慧,地球儀的智慧,也不一定能與人的智慧有重疊之處,建立聯繫亦未必可能,亦即表示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是否真的有這些智慧。
另外,所謂虛構一種“他世界的智慧”,其實也不過是人的智慧的局部,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人少有探索的局部,並未跳出“人”的框框(亦是Ben在啟蒙一講中指出,人的思想最終仍會受自身語言系統有限的可能組合限制,並非什麽都能想的觀點)。
雖然老套,但也不得不提科幻小說中只有極少作品有效地處理這個問題。沒錯,又是2001太空漫遊及其續集(by Arthur Clarke),和Solaris (by Stanislaw Lem)。其他作品,不是一高興就假設全宇宙的智慧生物都是人性化的(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by Douglas Adams),就是聲明劇情對白實非人類能了解,作者不過努力將至寫成人的語言(夜幕低垂,基地,by Isaac Asimov).
這樣看來,從人的觀點出發,以人為中心看來雖然自大,卻竟然是唯一能做的事。
同理,我們想得到能與我們溝通並服務我們的工具(其實就是要AI知道的一定比我們知道的要少,才能受控),而不是完全不按人的牌理出牌的煤氣的智慧,蠶豆的 智慧。因此談人工智慧,亦只能“人”地思考。不是“need to be like human beings”,而是“they are like human beings by default”。
今天,一如神話,人按自己的形象造機械僕人。
之前肥幫有關外星人一講,以人作為智慧的基準。聽眾認為取樣不足,這樣定義實在主觀武斷。這種批評雖正確卻不公平。因為“人”是人所知的唯一一種智慧。在對其他可能性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只能從已知到未知地推敲。雖肯定不准確,但別無他法。
再說,即使世上有其他種類的智慧,例如蘑菇的智慧,雲的智慧,地球儀的智慧,也不一定能與人的智慧有重疊之處,建立聯繫亦未必可能,亦即表示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是否真的有這些智慧。
另外,所謂虛構一種“他世界的智慧”,其實也不過是人的智慧的局部,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人少有探索的局部,並未跳出“人”的框框(亦是Ben在啟蒙一講中指出,人的思想最終仍會受自身語言系統有限的可能組合限制,並非什麽都能想的觀點)。
雖然老套,但也不得不提科幻小說中只有極少作品有效地處理這個問題。沒錯,又是2001太空漫遊及其續集(by Arthur Clarke),和Solaris (by Stanislaw Lem)。其他作品,不是一高興就假設全宇宙的智慧生物都是人性化的(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by Douglas Adams),就是聲明劇情對白實非人類能了解,作者不過努力將至寫成人的語言(夜幕低垂,基地,by Isaac Asimov).
這樣看來,從人的觀點出發,以人為中心看來雖然自大,卻竟然是唯一能做的事。
同理,我們想得到能與我們溝通並服務我們的工具(其實就是要AI知道的一定比我們知道的要少,才能受控),而不是完全不按人的牌理出牌的煤氣的智慧,蠶豆的 智慧。因此談人工智慧,亦只能“人”地思考。不是“need to be like human beings”,而是“they are like human beings by default”。
標籤:
perspectives
2010-11-23
即使 ________ 也不代表••• even if ________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
大部份人只會想當然地思考。兩三步就得到結論,認為事情就是如此這般,因為________。
其實他們不過一口咬定________必然正確,根本就沒有推論可言。
能夠“即使 ________ 也不代表···”地思考,是脫離想當然的重要一步。不斷使用,就能銳利地從他人的論證中找出不可動搖之點,然後再細看這不可動搖之點到底是否穩如泰山。
你很快會發現,這些 ________ 十居其九都不過是洗腦教育的產物,或是個人主觀經驗以偏概全的結果,不難處理。但剩下來的一成都是些極度麻煩的東西。找到這些根本,才是思考的真正起點。
拆解糾結成團實際上卻互不相干的各種因素,這招人稱Separation of Variables,萬試萬靈。
其實他們不過一口咬定________必然正確,根本就沒有推論可言。
能夠“即使 ________ 也不代表···”地思考,是脫離想當然的重要一步。不斷使用,就能銳利地從他人的論證中找出不可動搖之點,然後再細看這不可動搖之點到底是否穩如泰山。
你很快會發現,這些 ________ 十居其九都不過是洗腦教育的產物,或是個人主觀經驗以偏概全的結果,不難處理。但剩下來的一成都是些極度麻煩的東西。找到這些根本,才是思考的真正起點。
拆解糾結成團實際上卻互不相干的各種因素,這招人稱Separation of Variables,萬試萬靈。
Conspiracy Theory of the Day
"In some ways she was far more acute than Winston, and far less susceptible to Party propaganda. Once when he happened in some connexion to mention the war against Eurasia, she startled him by saying casually that in her opinion the war was not happening. The rocket bombs which fell daily on London were probably fired by the Government of Oceania itself, " just to keep people frightened ". This was an idea that had literally never occurred to him."
Nineteen-Eighty-Four, Chapter 13
North Korea's actions are always unexpected. Perhaps we can never know the actual operations behind, but to figure out the motivations may not be as difficult.
In a totalitarian state, there is no real laws, and therefore no real 'government'. Instead, the state is ruled by several military leaders, who play endless games of power conflict internally. Diplomacy is like other internal affairs, which can increase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some rulers. Therefore internal conflicts become international. One must remember that the same mechanism gave birth to the Japanese invasion to China in 1937, as well as the Soviet invasion to Afghanistan in 1979.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the rulers cannot tolerate any groups with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 a non-democratic regime has to gain legitimacy through apolical means. They have to find some other ways to buy support from the people (e.g. the economic boom of PRC shows how a government can "buy" support literally), or to keep the people misinformed such that they won't consider other alternatives (e.g. the internet Great Wall of PRC), or simply to frighten the people from acting against the government, through either real or fictitions brute force.
Another common way is to maintain a sense that the state is in danger, and therefore the frightened people are willing (both intentional and unintentional) to surrender their freedom to the governmen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s for sure the masterpiece constructed under this thought, while North Korea is doing something similar till now. A fake war may not be too crazy.
Democratic states do the same thing, though in a much shorter time scale. Most of the elected presidents and parties can only rule four or five years. What they have to do is to do something eyecatching (e.g. to play with the terror threat level system) at the last several months and the people with poor memory will be willing to die for them.
“「這是一般市民對我們評議會的支持率,不算很好。」
百份比三十一.九這個數字和列席者們猜想的相去不遠。
議長留意著他們的反應,繼續說道。「這樣下去是無法在明年將至的選舉中獲勝的。可以預見得到,在和平派和強硬派侯選人的前後挾擊之下,我們將會被挖去過半以上的票數,各位再看看這裡……」
「根據電腦的預測,如果能在一百天之內取得對帝國軍事上的決定性勝利的話,支持率最低將可上升十五個百分點。」 ”
銀河英雄傳說,第六章
In a coming article, I will talk about Myanmar, another country of isolation and paranoia. It will be real observations instead of speculations.
標籤:
perspectives,
惡趣味
2010-11-16
心經 閱後 隨意聯想
一.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諸行無常,是故諸行為苦。諸行無常,皆因諸法無我。點破空性,則能免卻在無明中追逐不已之苦。
二.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個人最喜歡的一段。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宇宙本身不增不減,萬事萬物積集破滅,均一視同仁。生與滅,垢與淨,增與減,不過是人一己的好惡。而人卻將這錯覺無限放大,強加在他人和世界之上,引致不絕的執著。
自然界與孩童最能接近這種精神。他們同樣沒有刻意的私心與算計,只單純地本能地生。人無法跟自然交談,更無法控制。因此人畏懼自然,如此恣意妄為,變幻莫測。
了解這一點,就能站在一切教義之上,以後脫離愚己愚人之誤。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三.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煩憂,戰慄,幻覺,若能全部去除,該多好?
若能隨心使役這些妖鬼,豈不更妙?
四.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在現世均被膜拜
但過去未來的他世界必不是我能認出的世界
他世界的佛與佛法也會是不一樣的佛與佛法
就是佛的形相,也是變動不居
五.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今人大多視佛教為平靜祥和,而忘記佛教過去亦有急速激烈擴張的時代。孔雀王朝,高棉的政教合一,西遊記中表露尖銳的宗教衝突都是明證。
對於何謂西方極樂,也有多種說法,並不一定指脫離輪回的捆綁,得到永遠的平靜。有派別想像的淨土就如基督教的天堂,到處是光,更光,和音樂。自然有人對“往生極樂”的概念跟“上天堂”相似。
所以說經文充滿激情地被唱出來,配合腦海中燦爛的因果網不斷結連,崩塌,彈出火花,褪色,也未必是一種不協調的氣氛。
後記
一 切經典皆有同人志,甚至有以同人志為基礎再創作的同人志,或,其實一切都是原作。同人志並非拾人牙慧,而是提供一種獨特的角度解讀文本。作者已死。根本沒 有什麽正確與否。從文字的排列得到的任何啓發,足以作為個人無可替代的視角。原意什麽的,讀者大可不必理會。抱這個想法,就回顧了這篇其實完全不懂的經 文。
2010-11-14
世事都給你看透了
A. 精神分析——破解一切人類言談:一切解釋自己的話都不是行為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都被壓在潛意識,連自己也察覺不了
B. 權力架構——破解一切社會現象: 社會現有的構造均為既得利益團體建構並維護
C. 自私基因——破解一切生物行為(包括B):生物的一切行為都為自己,就是利他,也純是因為我能從中得利
D. 物競天擇——破解一切生物的表現形態(Phenotype)和基因形態(Genotype)(包括A,B,C):一切形態的出現,都因為它們比其他沒出現的形態更能讓生物適應環境,從而延續下去
E. 人本原理——破解這個宇宙的一切(包括A,B,C,D):若這個宇宙不是如我們所見的樣子,我們便不會在這個宇宙中存在
F. 緣起性空——破解一切宇宙的一切(是故E不過是無限分之一):(愚以為簡單來說就是)一切都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不斷交織相生,不斷碎裂破滅
G. 主的旨意——破解一切:一切都是主的旨意,完
以上七種說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釋幾多事情,實在方便。特別是F和G,不但能解釋一切,更令一切解釋本身都顯得多餘。接受F和G,則以後沒有尋求解釋的需要,令變動不居的心海得到安舒。今人因崇尚邏輯實證而棄之不顧,實在是捨本逐末,愚不可及!
就算是撇開F和G不論,A至E已能解釋視界以內的一切,甚至無從否定(至少是極難否定),因而被極大地濫用,足以構成深入認識事物的障礙。夠不幸的話或許A至E已說明了事實,以後無需多想;幸運的話就要一切推倒重來。
思想的矛盾在於凡是懷疑。從現在起,要鍛煉不使用A至G而能說明什麽的想像力。
B. 權力架構——破解一切社會現象: 社會現有的構造均為既得利益團體建構並維護
C. 自私基因——破解一切生物行為(包括B):生物的一切行為都為自己,就是利他,也純是因為我能從中得利
D. 物競天擇——破解一切生物的表現形態(Phenotype)和基因形態(Genotype)(包括A,B,C):一切形態的出現,都因為它們比其他沒出現的形態更能讓生物適應環境,從而延續下去
E. 人本原理——破解這個宇宙的一切(包括A,B,C,D):若這個宇宙不是如我們所見的樣子,我們便不會在這個宇宙中存在
F. 緣起性空——破解一切宇宙的一切(是故E不過是無限分之一):(愚以為簡單來說就是)一切都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不斷交織相生,不斷碎裂破滅
G. 主的旨意——破解一切:一切都是主的旨意,完
以上七種說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釋幾多事情,實在方便。特別是F和G,不但能解釋一切,更令一切解釋本身都顯得多餘。接受F和G,則以後沒有尋求解釋的需要,令變動不居的心海得到安舒。今人因崇尚邏輯實證而棄之不顧,實在是捨本逐末,愚不可及!
就算是撇開F和G不論,A至E已能解釋視界以內的一切,甚至無從否定(至少是極難否定),因而被極大地濫用,足以構成深入認識事物的障礙。夠不幸的話或許A至E已說明了事實,以後無需多想;幸運的話就要一切推倒重來。
思想的矛盾在於凡是懷疑。從現在起,要鍛煉不使用A至G而能說明什麽的想像力。
2010-11-03
氣勢
慣於跟自己對話的人在跟自己對話時心中響起的語調與日常使用的大大不同。那聲音大概就是自己認為最理想的語調。在這個空間,一切用詞都因應需要而個人地重新定義,構造。這陌生的語言在聽者心上留下的印象,大概比內容更深。
對友人說哲學的吸引力半真半假,正因如此。
雖然早就知道語詞的力量,亦能感受特別的用字特別的魅力,但開始懂得如何使用,也是這一兩年的事。是學會了技術,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信心。而這是來自所學所想上微不足道的一點長進。
一個人發自內心在說重要的話,是出於特別的狀態。若碰巧你同意他說的話,你會看到他在發光發亮,從他的眼裡可看到多大的熱情,而不是精神錯亂。這種情景相當感人,亦很危險。在聽這難得的話同時,不需要再去和應,卻要無動於衷。
沒有人不喜歡說話有力。有些人模仿某些抑揚頓挫和姿勢動作,有些人照搬整套詞彙句式,只爲強充有力的表面。我們卻刻意把話語中的火焰藏起來。為的是不想被自己騙到。
人不是盲目讓道理流通的媒介,卻也不是道理本身。
一個人發自內心在說重要的話,是出於特別的狀態。若碰巧你同意他說的話,你會看到他在發光發亮,從他的眼裡可看到多大的熱情,而不是精神錯亂。這種情景相當感人,亦很危險。在聽這難得的話同時,不需要再去和應,卻要無動於衷。
沒有人不喜歡說話有力。有些人模仿某些抑揚頓挫和姿勢動作,有些人照搬整套詞彙句式,只爲強充有力的表面。我們卻刻意把話語中的火焰藏起來。為的是不想被自己騙到。
人不是盲目讓道理流通的媒介,卻也不是道理本身。
玩火,不必自焚。
2010-11-02
對抗意識
我對理論總會有很大的懷疑。就算是能夠同意的說法,也要想辦法挑戰。這種對抗意識是推動我思考的重要來源,因此放在用作反省思考方法的思考地圖系列第一。
對抗意識跟沒事找喳的微妙分別,只在於前者知道自己再問什麽,後者則否。
有對抗意識,不代表每當聽到陌生說法時就會立即反抗。人不可能什麽都懂;全不認識某一問題而立即質疑實在多餘,徒增了解的混亂。甚至講者口中說的“陌生說 法”也不可信。真要學懂,還是要看講者看過的書,再一一對照,然後得到對話的能力。這麼說不就是要等很久?沒錯,但要把問題弄清楚就是要這樣的工夫。反正 人說的話已說了,就不會消失;一時三刻無言以對實在短暫,自己沉默不語也死不了。以後每次走在路上的游思妄想以及閱讀討論,都是累積思想武器以作反擊的準 備。重讀以前深深佩服的作品,現在能指出當中的得與失,就是稍有進境的明證。
只是心裡不認同只是對抗意識的一小部份,將自己的不認同說出 來才是重點;除非正在討論的人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知道,或根本不志在得到什麽,只是胡亂找點話說說。很多人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自信,自己懂也以為不懂。另 外一些人只聽不說,實是無謂的禮讓。雖說這全是失敗的教育方法造成,但人也要有自己改變的意識。
對抗意識的方向是先假定理論為錯,另一些 人會取相反方向,即先假定理論正確再找其中的疑點。在思考抽象問題時,兩種方向並無優劣之分,因為若思路無誤,雙方該能在路上遇上。但當處理現實問題時, 後一種方向是千萬不可取的。為什麼會有分別?每當有人批評現狀時,總會有一種意見,認為現狀的出現總有些道理,我們應先考慮這些道理,而非立即批評者批評 那。這種說法有其可取之處,但不能盲目接受。因為現狀是現在的事,而引致它的出現,背後的道理可能已是年代久遠的發明,難以跟現在扯上任何關係。這時“背 後的道理”就沒有被考慮的價值。另一種情況是,現狀的出現根本是一連串偶發事件的結果,沒有道理可言,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更重要的是,現狀出現了要被批 評的問題時,縱使有“背後的道理”又如何?難道問題就不用被解決嗎?這種說本末倒置,將批評看成被告,似是而非。我們沒有義務“政府地”思考,沒有義務 “傳統地”思考,也沒有義務“按現狀地”思考。縱使有“背後的道理”,說明這個道理只會是“代表”現狀的人的義務,而非要求批評者千方百計為之辯解。一個 正確的步驟是先建立以理想中的狀況,然後認清理想與現狀的距離,再酌情考慮在現實中應如何改變;而非一開始就接受現狀,以現狀為基礎考慮如何改變。前者可 想的範圍比後者大,更有全盤計劃,一步步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跟自限於建制的角度,只能見步行步地改變的後者相比,自然是高的多。
這就是說,有對抗意識的人是天生的反對派;但反對派並不代表對抗意識。對抗意識意味著凡事懷疑。不但無法長留在任一群體,就算身在天堂,也未能滿足。
對抗意識跟沒事找喳的微妙分別,只在於前者知道自己再問什麽,後者則否。
有對抗意識,不代表每當聽到陌生說法時就會立即反抗。人不可能什麽都懂;全不認識某一問題而立即質疑實在多餘,徒增了解的混亂。甚至講者口中說的“陌生說 法”也不可信。真要學懂,還是要看講者看過的書,再一一對照,然後得到對話的能力。這麼說不就是要等很久?沒錯,但要把問題弄清楚就是要這樣的工夫。反正 人說的話已說了,就不會消失;一時三刻無言以對實在短暫,自己沉默不語也死不了。以後每次走在路上的游思妄想以及閱讀討論,都是累積思想武器以作反擊的準 備。重讀以前深深佩服的作品,現在能指出當中的得與失,就是稍有進境的明證。
只是心裡不認同只是對抗意識的一小部份,將自己的不認同說出 來才是重點;除非正在討論的人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知道,或根本不志在得到什麽,只是胡亂找點話說說。很多人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自信,自己懂也以為不懂。另 外一些人只聽不說,實是無謂的禮讓。雖說這全是失敗的教育方法造成,但人也要有自己改變的意識。
對抗意識的方向是先假定理論為錯,另一些 人會取相反方向,即先假定理論正確再找其中的疑點。在思考抽象問題時,兩種方向並無優劣之分,因為若思路無誤,雙方該能在路上遇上。但當處理現實問題時, 後一種方向是千萬不可取的。為什麼會有分別?每當有人批評現狀時,總會有一種意見,認為現狀的出現總有些道理,我們應先考慮這些道理,而非立即批評者批評 那。這種說法有其可取之處,但不能盲目接受。因為現狀是現在的事,而引致它的出現,背後的道理可能已是年代久遠的發明,難以跟現在扯上任何關係。這時“背 後的道理”就沒有被考慮的價值。另一種情況是,現狀的出現根本是一連串偶發事件的結果,沒有道理可言,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更重要的是,現狀出現了要被批 評的問題時,縱使有“背後的道理”又如何?難道問題就不用被解決嗎?這種說本末倒置,將批評看成被告,似是而非。我們沒有義務“政府地”思考,沒有義務 “傳統地”思考,也沒有義務“按現狀地”思考。縱使有“背後的道理”,說明這個道理只會是“代表”現狀的人的義務,而非要求批評者千方百計為之辯解。一個 正確的步驟是先建立以理想中的狀況,然後認清理想與現狀的距離,再酌情考慮在現實中應如何改變;而非一開始就接受現狀,以現狀為基礎考慮如何改變。前者可 想的範圍比後者大,更有全盤計劃,一步步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跟自限於建制的角度,只能見步行步地改變的後者相比,自然是高的多。
這就是說,有對抗意識的人是天生的反對派;但反對派並不代表對抗意識。對抗意識意味著凡事懷疑。不但無法長留在任一群體,就算身在天堂,也未能滿足。
2010-10-28
大江健三郎 再見,我的書
“作家被自己的作品奴役;評論家被他人的作品奴役。”
說這書感人是奇怪的。個人從來無法從大江的小說中理出一點構造,到結尾從不覺得書要完了。但每一篇小說總有那一兩句勾起些不知怎的的感覺。也正因如此,雖然多年來tune台都不成功,還是繼續看下去。
向來都喜歡看作家談自己看過的書。沒有那個作家不是看前人的作品成長;“成為”作家後閱讀甚至有增無減。大概如大江般集中某個主題閱讀三年的 “research base”作家也不在少數。作為寫出有意思的書的人,談影響生命的書,談閱讀本身(當然同樣有談寫作本身,但與主題無關了),大概有點可看的見解。
其中一種最好玩的讀法,是“psychoanalysis地”讀。透過一個人寫出來的文字,分析筆者是怎樣的人,大概是很多人的興趣。因為當然不會有結論, 是永遠談不完的話題,所以更好。但不能被分析的人太多。因絕頂聰明而純粹靠技術成為大師的人(首推卡爾維諾,無須多言);刻意將個人意見抹去的人亦是無法 分析的對象。就算是以心理描寫上位,並言行一致的人,也不能從作品中看到全部。三島由紀夫在信中說難以想像有迪士尼這麼好玩的地方,書迷看到,該會是十分 愕然吧。對了,還有“信”這種八卦的材料。人死後自然沒私隱可言。
一如其名,繼上集談重讀,這書不談讀書,而是談不再讀書。一個老作家,一腳已踏進棺材,對再寫什麽已沒什麼衝勁,又不想不寫。懸在半空,讀書反而不重要了。燒掉一本本藏品,大概代表忘記看過的書吧。
多年以來一直認為,要理解大師,不得不看完所有那人看過的書。最近開始懷疑。不是因為根本不可能追上西方人自小受的古典訓練,而是那一批名著根本不在我的生活的任何角落。強行要看不過是把字看完,沒有意思。
但 不能把這話說得太滿,否則會令所謂的“生活”這個圈一成不變。在諸多限制之下,不得不採取非常手段。其中一種使用作品的方法,或許就是把字看完的同時不理 任何背景地將接收到的內容和閱讀時的聯想組織起來。作者已死。我們閱讀,可以是純粹閱讀書這個硬件,不必將寫成這本書背後的人事以致整個時代背景牽扯進 來。反正思想的重點不在過程,而在結果。而沒有結果是沒意義的。
p.s. 描畫晚境頹唐的佳作不少,如Wild Strawberries,山之音,秋刀魚之味。
Stanislaw Lem, A Perfect Vacuum
說這書感人是奇怪的。個人從來無法從大江的小說中理出一點構造,到結尾從不覺得書要完了。但每一篇小說總有那一兩句勾起些不知怎的的感覺。也正因如此,雖然多年來tune台都不成功,還是繼續看下去。
向來都喜歡看作家談自己看過的書。沒有那個作家不是看前人的作品成長;“成為”作家後閱讀甚至有增無減。大概如大江般集中某個主題閱讀三年的 “research base”作家也不在少數。作為寫出有意思的書的人,談影響生命的書,談閱讀本身(當然同樣有談寫作本身,但與主題無關了),大概有點可看的見解。
其中一種最好玩的讀法,是“psychoanalysis地”讀。透過一個人寫出來的文字,分析筆者是怎樣的人,大概是很多人的興趣。因為當然不會有結論, 是永遠談不完的話題,所以更好。但不能被分析的人太多。因絕頂聰明而純粹靠技術成為大師的人(首推卡爾維諾,無須多言);刻意將個人意見抹去的人亦是無法 分析的對象。就算是以心理描寫上位,並言行一致的人,也不能從作品中看到全部。三島由紀夫在信中說難以想像有迪士尼這麼好玩的地方,書迷看到,該會是十分 愕然吧。對了,還有“信”這種八卦的材料。人死後自然沒私隱可言。
一如其名,繼上集談重讀,這書不談讀書,而是談不再讀書。一個老作家,一腳已踏進棺材,對再寫什麽已沒什麼衝勁,又不想不寫。懸在半空,讀書反而不重要了。燒掉一本本藏品,大概代表忘記看過的書吧。
多年以來一直認為,要理解大師,不得不看完所有那人看過的書。最近開始懷疑。不是因為根本不可能追上西方人自小受的古典訓練,而是那一批名著根本不在我的生活的任何角落。強行要看不過是把字看完,沒有意思。
但 不能把這話說得太滿,否則會令所謂的“生活”這個圈一成不變。在諸多限制之下,不得不採取非常手段。其中一種使用作品的方法,或許就是把字看完的同時不理 任何背景地將接收到的內容和閱讀時的聯想組織起來。作者已死。我們閱讀,可以是純粹閱讀書這個硬件,不必將寫成這本書背後的人事以致整個時代背景牽扯進 來。反正思想的重點不在過程,而在結果。而沒有結果是沒意義的。
p.s. 描畫晚境頹唐的佳作不少,如Wild Strawberries,山之音,秋刀魚之味。
2010-10-26
純屬散亂的牢騷
我的朋友當中, 有極度大男人的, 也有權威主義的 (真嚴重的指控. 在說誰呢?). 聽著他們的言論, 個人不感憤怒, 而是心寒. 因為由此便切實看到這些"落後"的思想如何陰魂不散.
同樣的感覺,今天更是令人心灰。孔聖人云,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旦認定一批人是“你要”“教化”的對象時,悲劇就發生了。
沒錯我是說教師不應談任何帶個人色彩的價值觀。這就否定了最有理想的一批教師最想做到的,教之以自己的人生態度。因為未有足夠自信和思維能力的學生會因教者教師的身份而影響對接收到的內容的判斷。
不這樣做,絲毫不損教職的莊嚴(如有)。如能靜靜地觀察學生的成長,在他們尋求協助的時候間接提點一下,而非直接提供“答案”,豈不是更高的一回事?
反之,不明白自己說出來的話有多大的影響力而只爲一空泛目標把自己想說的話話說出來,是徹底的自私。
那 麼說我是對人的自省能力不抱任何希望,認為如一張白紙的學生一旦接受了某一套價值觀,如在其後的人生中沒什麼巨變,便不會改變吧。的確,思考並非解決一切 問題的萬靈藥,但假若世人皆有一定的自省能力,現世大多數衝突都不可能發生。我知道對此不以為然的人憑什麽能夠相信人群的理智。
最近覺得人的封閉僵化和欠缺想像力極度可厭。說到底這不是任何個人的錯,而是社會缺乏彈性的結果。過了今天,更感絕望。因為真的有一部機器,有系統地磨蝕年輕人的銳利,而這部機器還覺得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
最後的問題。啓蒙,即開始自行作價值判斷又是怎樣催生?“教授獨立思考”是否第一大笑話?五年前 (comment 為重點,每次翻看這頁都不禁概歎年輕真好。)我沒有頭緒,到今天仍未有答案。
同樣的感覺,今天更是令人心灰。孔聖人云,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旦認定一批人是“你要”“教化”的對象時,悲劇就發生了。
沒錯我是說教師不應談任何帶個人色彩的價值觀。這就否定了最有理想的一批教師最想做到的,教之以自己的人生態度。因為未有足夠自信和思維能力的學生會因教者教師的身份而影響對接收到的內容的判斷。
不這樣做,絲毫不損教職的莊嚴(如有)。如能靜靜地觀察學生的成長,在他們尋求協助的時候間接提點一下,而非直接提供“答案”,豈不是更高的一回事?
反之,不明白自己說出來的話有多大的影響力而只爲一空泛目標把自己想說的話話說出來,是徹底的自私。
那 麼說我是對人的自省能力不抱任何希望,認為如一張白紙的學生一旦接受了某一套價值觀,如在其後的人生中沒什麼巨變,便不會改變吧。的確,思考並非解決一切 問題的萬靈藥,但假若世人皆有一定的自省能力,現世大多數衝突都不可能發生。我知道對此不以為然的人憑什麽能夠相信人群的理智。
最近覺得人的封閉僵化和欠缺想像力極度可厭。說到底這不是任何個人的錯,而是社會缺乏彈性的結果。過了今天,更感絕望。因為真的有一部機器,有系統地磨蝕年輕人的銳利,而這部機器還覺得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
最後的問題。啓蒙,即開始自行作價值判斷又是怎樣催生?“教授獨立思考”是否第一大笑話?五年前 (comment 為重點,每次翻看這頁都不禁概歎年輕真好。)我沒有頭緒,到今天仍未有答案。
2010-10-22
2010-10-01
Siddhartha - Hermann Hesse
In views of outsiders, he always lives a perfect life, no matter which form of life. But he is not satisfied, until he experienced everything transcendental and earthly, crisis after crisis, on his own.
Both Siddhartha and Zarathustra returned to the earth. Siddhartha found it dynamical, but stationary as a whole; while Zarathustra required it changes. Zarathustra viewed all these with hatred, while Siddhartha loved them. But both of them are still on their own, forever.
(a bit surprised to see a "western" author giving such an Oriental work)
Works on related/similar themes
Journey to the East - Hermann Hesse 東方之旅
The Dharma Buns - Jack Kerouac 達摩流浪者
The Witch of Portobello - Paulo Coelho 波特貝羅女巫
Both Siddhartha and Zarathustra returned to the earth. Siddhartha found it dynamical, but stationary as a whole; while Zarathustra required it changes. Zarathustra viewed all these with hatred, while Siddhartha loved them. But both of them are still on their own, forever.
(a bit surprised to see a "western" author giving such an Oriental work)
Works on related/similar themes
Journey to the East - Hermann Hesse 東方之旅
The Dharma Buns - Jack Kerouac 達摩流浪者
The Witch of Portobello - Paulo Coelho 波特貝羅女巫
2010-09-27
Kierkegaard on the Internet
A good refle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which many of us find Utopia in terms of freedom of speech.
Quick comment: Kierkegaard pointed out some important adverse effects the Press caused in the society, which is to weaken one's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tment to both himself and the others. However I regard the philosopher technology-phobic, which is common among intellects and artists. To these people, the conventional mind set is the mind set one should have. They cannot stand any alternatives to the way we value, brought by social/technological/whatever changes. It is true that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tment are still important to everyone's life, but the ways to be responsible and to commit have already changed (some may not agree of course). Therefore what the philosopher said may no longer be relevant to our age.
Quick comment: Kierkegaard pointed out some important adverse effects the Press caused in the society, which is to weaken one's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tment to both himself and the others. However I regard the philosopher technology-phobic, which is common among intellects and artists. To these people, the conventional mind set is the mind set one should have. They cannot stand any alternatives to the way we value, brought by social/technological/whatever changes. It is true that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tment are still important to everyone's life, but the ways to be responsible and to commit have already changed (some may not agree of course). Therefore what the philosopher said may no longer be relevant to our age.
2010-09-24
美麗新世界, 華氏451, 時間機器
之前已介紹過四篇帶有濃厚"Scientific Optimism"(科學樂觀主義, 即對人類未來的無限可能充滿希望的想法)色彩的作品。但以科幻來說,太高興就是缺少了些甚麼。
科幻作為以現世為基礎探索可能的嘗試,除了向好的方面看,亦不乏對現今世界問題的反思,並設想因此導致的悲慘未來。
一般稱理想世界為"烏托邦",與之相對的自然稱為"反烏托邦" Dystopia. 經某出版社宣傳之下,大家都認同"1984","美麗新世界","我們"為二十世己影響力最大的"反烏托邦"作品,三者描述的都是極端的社會控制。因此很多人會一併討論當中對獨裁政治的批判。但我不作這樣的處理。
"1984"及"我們"既沒甚麼科學(頂多是嘗試發明一種令人只會跟從黨去思考的語言, 或是建造太空船向外星人宣揚偉大無產階級革命),亦不幻想(兩本書所描述的世界都以比幻想更離譜的方式多次實現, 甚至仍然存在)。再說,這兩本書跟現在要談的三本書雖然都是批評獨裁政治,當中的獨裁政治性質大大不同。因此我不會談及這兩本書。
若要 說"1984"及"我們"談的是共產主義下的極權,"美麗新世界","華氏451"及"時間機器"要說的就是資本主義下的極權。觀乎現今世界,只有北韓仍 比"1984"還要"1984",緬甸已大為遜色。新加坡和香港處於另一極端。離這邊較近的還有美國日韓等。至於偉大強國,則慢慢從一端走到另一端,說到底還是獨裁。
扯得遠了,言歸正傳。對於何謂共產主義極權,大家大概都有個譜。簡單來說就是黨就是真理,黨沒說過可以做的就不准做(注意: 跟黨說過不可以做的就不准做有很大差別!)。資本主義極權相對之下較為陌生,這是因為"自由市場"和"私有資產"這些資本主義的基石看似無法跟"獨裁"相容。而事實上,資本主義卻會自然達到獨裁,被統治的人民卻懵然不知。
當人要為生計而不得不被公司剝削,對上司絕對服從,就是明刀明槍的奴役。可笑的是大家還相信努力終會出頭的童話故事。現代世界是由血汗工場養活的,而且大部份人的收入都只足以作血汗工場的顧客,而大部份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不快樂地工作。世界就是血汗工場。
資本主義同樣令資訊無法自由流通。當消費者以為自己在自由地選擇看什麽,聽什麽時,卻沒有留意,其實各式各樣的選擇都來自同樣的幾個源頭。在這種寡頭壟斷 (oligopoly)的情況下,supply便控制了demand。不但源頭給什麽消費者就買什麽,潮流更給消費者一種壓力,像是不買才有問題。大公司 的宣傳更是以量取勝。只要佔據了Google頭版的search result就贏了。獨立創作被壓到無人留意的一角,若要在大公司發行,便被逼要作迎合銷情的改動。不但創作如此,連新聞也不例外,只報導大家聽起來會感 到高興的事。這是市場版的打壓言論自由。
資本主義對私人空間的侵犯不遜於共產主義。無孔不入的電話和電郵廣告,被友人強逼使用交友網站, 能記錄所有行蹤的八達通,為"企業品牌"而要求員工作一式一樣的服裝和外觀,對很多人來說都沒有什麽特別,其實正意味著大家對私人空間的意識已經越來越薄 弱。據說偉大祖國數十年前全國都是穿藍色的衣服,就如現在的北韓。看看香港的冬天,有多少人不是黑色的呢?
資本主義發展到極點,人忘記自己是誰。大家都忙著拿著紅色綠色的紙片玩上述的遊戲,而從沒想過可以不玩得那麼起勁。當眼前統統都是消耗品的時候,就連自己看自己也覺得有點像消耗品。不是我用人就是人用我。
那麼,在食物鏈上層的人到底知不知道下面正在發生什麽事?個人認為他們大概不知道。若沒有經過自己刻意的努力,出身不同的人根本沒有溝通的可能。問題在最能 控制社會的人,即教師,法官,政府高層都來自相似的背景。對社會上其他角落發生的事,他們不知道,不明白,也不嘗試去了解,而只單純視之為需要解決的"問 題"。這確是問題的真正所在。正因為上層的人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的價值就是最好,而將他人看作應被改造的對象,才加劇雙方的對立。而受教育的下一代,被灌 輸以"潔身自愛","交朋友應問家長老師的意見"等荒謬想法。遇到與自己不同的人,只懂一味劃清界線,令不了解延續下去。
讀書人也好不了多少。很多浪漫的念頭,希望"幫助""有需要的人",說穿了又是在hard sell自己的一套價值。做了也不過是自己開心。
說到這裡,筆者將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世界都駡了一遍。對於這種困境只感悲觀,不覺得有任何好的解決辦法。如有,也只會是暴力革命,再次短暫地還富於民,然後再 次走向任何形式的獨裁一途。或許以後的戰爭令地球人口減至地球資源能讓全世界實行北歐式社會制度,或文明世界完全被夷為平地,人類不再知道金錢這位獨一真 神時,才可能有較長久的自由。
讀者可能覺得本文已離題萬丈,筆者不過是在借題發揮,透過所謂的書評來宣揚某種意識形態,其實不然。"美麗 新世界"及"華氏451"著眼批評現代人精神生活貧乏,並清楚指出社會充斥著量產而樣板單一的精神消費,正是物質文明獨大的結果。"時間機器"中階級鬥爭 的影子更是顯然易見。不同人會否因為收入和教育有別而最終變成無法溝通的群體,是當前必須處理的課題。當你閱讀這三本書時,不須甚麼想像,便能發現書中和現實跟上述的討論驚人地相似。
由於這篇在名義上是關於科幻的,最後作為補充,不得不提"美麗新世界"透露了作者對科技的主觀恐懼和對現代 世界不再重視舊有價值的批評。筆者認為這種擔憂甚為多餘。每當新科技推出時,一般公眾總是無法安心使用。這種恐懼卻往往被混進毫不相關的道德論爭中,大大 推遲科技的普及。的確,重大科技發展會對社會造成巨大衝擊,例如槍炮的發明模糊了民眾和貴族的界線,流動通訊大大減弱國家對民眾的控制等。因此出現科技的 社會將與科技出現前大大不同,舊有的規則自然不再適用。死守舊有的一套並非什麽高尚情操,不過是食古不化罷了。
科幻作為以現世為基礎探索可能的嘗試,除了向好的方面看,亦不乏對現今世界問題的反思,並設想因此導致的悲慘未來。
一般稱理想世界為"烏托邦",與之相對的自然稱為"反烏托邦" Dystopia. 經某出版社宣傳之下,大家都認同"1984","美麗新世界","我們"為二十世己影響力最大的"反烏托邦"作品,三者描述的都是極端的社會控制。因此很多人會一併討論當中對獨裁政治的批判。但我不作這樣的處理。
"1984"及"我們"既沒甚麼科學(頂多是嘗試發明一種令人只會跟從黨去思考的語言, 或是建造太空船向外星人宣揚偉大無產階級革命),亦不幻想(兩本書所描述的世界都以比幻想更離譜的方式多次實現, 甚至仍然存在)。再說,這兩本書跟現在要談的三本書雖然都是批評獨裁政治,當中的獨裁政治性質大大不同。因此我不會談及這兩本書。
若要 說"1984"及"我們"談的是共產主義下的極權,"美麗新世界","華氏451"及"時間機器"要說的就是資本主義下的極權。觀乎現今世界,只有北韓仍 比"1984"還要"1984",緬甸已大為遜色。新加坡和香港處於另一極端。離這邊較近的還有美國日韓等。至於偉大強國,則慢慢從一端走到另一端,說到底還是獨裁。
扯得遠了,言歸正傳。對於何謂共產主義極權,大家大概都有個譜。簡單來說就是黨就是真理,黨沒說過可以做的就不准做(注意: 跟黨說過不可以做的就不准做有很大差別!)。資本主義極權相對之下較為陌生,這是因為"自由市場"和"私有資產"這些資本主義的基石看似無法跟"獨裁"相容。而事實上,資本主義卻會自然達到獨裁,被統治的人民卻懵然不知。
當人要為生計而不得不被公司剝削,對上司絕對服從,就是明刀明槍的奴役。可笑的是大家還相信努力終會出頭的童話故事。現代世界是由血汗工場養活的,而且大部份人的收入都只足以作血汗工場的顧客,而大部份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不快樂地工作。世界就是血汗工場。
資本主義同樣令資訊無法自由流通。當消費者以為自己在自由地選擇看什麽,聽什麽時,卻沒有留意,其實各式各樣的選擇都來自同樣的幾個源頭。在這種寡頭壟斷 (oligopoly)的情況下,supply便控制了demand。不但源頭給什麽消費者就買什麽,潮流更給消費者一種壓力,像是不買才有問題。大公司 的宣傳更是以量取勝。只要佔據了Google頭版的search result就贏了。獨立創作被壓到無人留意的一角,若要在大公司發行,便被逼要作迎合銷情的改動。不但創作如此,連新聞也不例外,只報導大家聽起來會感 到高興的事。這是市場版的打壓言論自由。
資本主義對私人空間的侵犯不遜於共產主義。無孔不入的電話和電郵廣告,被友人強逼使用交友網站, 能記錄所有行蹤的八達通,為"企業品牌"而要求員工作一式一樣的服裝和外觀,對很多人來說都沒有什麽特別,其實正意味著大家對私人空間的意識已經越來越薄 弱。據說偉大祖國數十年前全國都是穿藍色的衣服,就如現在的北韓。看看香港的冬天,有多少人不是黑色的呢?
資本主義發展到極點,人忘記自己是誰。大家都忙著拿著紅色綠色的紙片玩上述的遊戲,而從沒想過可以不玩得那麼起勁。當眼前統統都是消耗品的時候,就連自己看自己也覺得有點像消耗品。不是我用人就是人用我。
那麼,在食物鏈上層的人到底知不知道下面正在發生什麽事?個人認為他們大概不知道。若沒有經過自己刻意的努力,出身不同的人根本沒有溝通的可能。問題在最能 控制社會的人,即教師,法官,政府高層都來自相似的背景。對社會上其他角落發生的事,他們不知道,不明白,也不嘗試去了解,而只單純視之為需要解決的"問 題"。這確是問題的真正所在。正因為上層的人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的價值就是最好,而將他人看作應被改造的對象,才加劇雙方的對立。而受教育的下一代,被灌 輸以"潔身自愛","交朋友應問家長老師的意見"等荒謬想法。遇到與自己不同的人,只懂一味劃清界線,令不了解延續下去。
讀書人也好不了多少。很多浪漫的念頭,希望"幫助""有需要的人",說穿了又是在hard sell自己的一套價值。做了也不過是自己開心。
說到這裡,筆者將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世界都駡了一遍。對於這種困境只感悲觀,不覺得有任何好的解決辦法。如有,也只會是暴力革命,再次短暫地還富於民,然後再 次走向任何形式的獨裁一途。或許以後的戰爭令地球人口減至地球資源能讓全世界實行北歐式社會制度,或文明世界完全被夷為平地,人類不再知道金錢這位獨一真 神時,才可能有較長久的自由。
讀者可能覺得本文已離題萬丈,筆者不過是在借題發揮,透過所謂的書評來宣揚某種意識形態,其實不然。"美麗 新世界"及"華氏451"著眼批評現代人精神生活貧乏,並清楚指出社會充斥著量產而樣板單一的精神消費,正是物質文明獨大的結果。"時間機器"中階級鬥爭 的影子更是顯然易見。不同人會否因為收入和教育有別而最終變成無法溝通的群體,是當前必須處理的課題。當你閱讀這三本書時,不須甚麼想像,便能發現書中和現實跟上述的討論驚人地相似。
由於這篇在名義上是關於科幻的,最後作為補充,不得不提"美麗新世界"透露了作者對科技的主觀恐懼和對現代 世界不再重視舊有價值的批評。筆者認為這種擔憂甚為多餘。每當新科技推出時,一般公眾總是無法安心使用。這種恐懼卻往往被混進毫不相關的道德論爭中,大大 推遲科技的普及。的確,重大科技發展會對社會造成巨大衝擊,例如槍炮的發明模糊了民眾和貴族的界線,流動通訊大大減弱國家對民眾的控制等。因此出現科技的 社會將與科技出現前大大不同,舊有的規則自然不再適用。死守舊有的一套並非什麽高尚情操,不過是食古不化罷了。
標籤:
perspectives,
讀書,
陰暗
陰謀論兩則,純屬虛構
一. CRE
總所周知,大部份考CRE(和基本法考試)的人都不會報政府工,大部份報政府工的人都不會被取錄,而實際上政府請人也不太理會CRE(和基本法考試)的成績。那麼爲什麽政府要你去考這個試?
答 案很簡單。與其說這是一個考試,不如說是三小時(或以上)的密集式教育。的確,拿一堆官式文句和用字來考中文根本就是笑話。重點是,不論如何無聊,考試這 個場域總會令人不由自主地稍微認真起來。而絕大部份人都會自動接受考題的內容而沒想過/沒時間質疑。因此在一兩小時的考試時間(甚至是更多的操past paper時間!)內,考生在不知不覺間使用了政府喜歡的思考方法來思考,吸收了政府想讓他們看的資訊。
就這樣,一群稍為受過多一點教育的人,或多或少便得到了政府的mind set,以後自然會乖乖合作。
(2010 夏,CRE考場內)
p.s. 我經常說每到考試就會有神來之筆。想到這個點子,也不枉花了3小時來考試。
二. 高登
本港知名網上論壇高登以反政府,低級趣味和色情資訊著稱。若你以為這是方便招兵買馬的革命溫床,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是公營機構。沒錯,是公營機構。
試想想,沒有後臺的話,論壇上所有用戶每天也應被加控至少一條"引起公眾不安"的罪名。據說經常有人報警,警方卻不受理。當中顯然有蹺蹊。
再 說,一個這樣的網上論壇對政府來說實在方便。一群好吃懶做,只懂埋怨,自以為是,滿腦子下流思想的人確是社會的一顆計時炸彈。成立一個吸引這種人的論壇, 再作一些似是而非的發言,並提供一些供他們發洩的素材,便能將他們的注意力由現實世界引導到虛擬世界;而控制虛擬世界很容易,拔掉server的插頭即 可。現實世界可能發生的罪案因此大大減少。
更重要的是,論壇引蛇出洞。記錄瀏覽論壇的ip,便能揪出所有潛在的反革命份子,暗中加以監 視。而申請了帳號的人,則更提供了寶貴的password。以此作一internet search,可以找出所有跟你的電郵相關的用戶,其他論壇也好,遊戲網站也好,blog也好,全都可以這個password來試。碰巧找到有用的資訊也 不足為奇。
(2009)
p.s. 這個故事已被說過多次當作笑話。友人認為,若政府真的有這樣的頭腦,該不會淪落到如斯田地。
p.p.s. 上文提及的起底技術相信很多人都有想過,個人覺得eBuddy尤其危險。想請問除了用很多不同的password和用戶名稱外,有沒有其他保安的方法?
總所周知,大部份考CRE(和基本法考試)的人都不會報政府工,大部份報政府工的人都不會被取錄,而實際上政府請人也不太理會CRE(和基本法考試)的成績。那麼爲什麽政府要你去考這個試?
答 案很簡單。與其說這是一個考試,不如說是三小時(或以上)的密集式教育。的確,拿一堆官式文句和用字來考中文根本就是笑話。重點是,不論如何無聊,考試這 個場域總會令人不由自主地稍微認真起來。而絕大部份人都會自動接受考題的內容而沒想過/沒時間質疑。因此在一兩小時的考試時間(甚至是更多的操past paper時間!)內,考生在不知不覺間使用了政府喜歡的思考方法來思考,吸收了政府想讓他們看的資訊。
就這樣,一群稍為受過多一點教育的人,或多或少便得到了政府的mind set,以後自然會乖乖合作。
(2010 夏,CRE考場內)
p.s. 我經常說每到考試就會有神來之筆。想到這個點子,也不枉花了3小時來考試。
二. 高登
本港知名網上論壇高登以反政府,低級趣味和色情資訊著稱。若你以為這是方便招兵買馬的革命溫床,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是公營機構。沒錯,是公營機構。
試想想,沒有後臺的話,論壇上所有用戶每天也應被加控至少一條"引起公眾不安"的罪名。據說經常有人報警,警方卻不受理。當中顯然有蹺蹊。
再 說,一個這樣的網上論壇對政府來說實在方便。一群好吃懶做,只懂埋怨,自以為是,滿腦子下流思想的人確是社會的一顆計時炸彈。成立一個吸引這種人的論壇, 再作一些似是而非的發言,並提供一些供他們發洩的素材,便能將他們的注意力由現實世界引導到虛擬世界;而控制虛擬世界很容易,拔掉server的插頭即 可。現實世界可能發生的罪案因此大大減少。
更重要的是,論壇引蛇出洞。記錄瀏覽論壇的ip,便能揪出所有潛在的反革命份子,暗中加以監 視。而申請了帳號的人,則更提供了寶貴的password。以此作一internet search,可以找出所有跟你的電郵相關的用戶,其他論壇也好,遊戲網站也好,blog也好,全都可以這個password來試。碰巧找到有用的資訊也 不足為奇。
(2009)
p.s. 這個故事已被說過多次當作笑話。友人認為,若政府真的有這樣的頭腦,該不會淪落到如斯田地。
p.p.s. 上文提及的起底技術相信很多人都有想過,個人覺得eBuddy尤其危險。想請問除了用很多不同的password和用戶名稱外,有沒有其他保安的方法?
2010-09-16
被監視下的寫作
很不慣被人看著寫東西,特別是我認識而認識我的人。在外地到處拿著筆記簿倒還是比較自在,或許是因為周圍沒有看得懂這種文字的人。
不 過說真的,這種感覺被監視的不安全感主要是心理作用。之所以有這樣的心理作用,是因為自己對別人寫的文字非常好奇,而且有一目十行的能力,每當看他人在寫 的時候,別人來不及反應已經看完了。甚至我比作者更加記得文章的內容。將心比己,設想四周的人都是自己這類人。在他們面前寫字,沒有秘密可言。
問題立即來了。明明你不寫不可告人的事,又會公開絕大部份寫好的東西,那麼又怕什麽被人看到呢?心中在想什麽,跟最後會寫什麽,可能有很大的距離。寫的不夠好的,也不願被看到。寫作大概就是思考的過程。這就是表面與背後的分別。
因此,回想過去六年在這裡留下的文字,十居其九都是在夜深人靜之時一人坐在家中的電腦面前完成的。只有家中,或極寧靜的黑夜,或極陌生的異域,或人多到一個地步沒人會留意一個在寫字的人的環境能作為我的腦海,讓思緒全部傾瀉出來。
最近家裡的電腦(又)壞了,因此好久沒寫什麽。在外徹夜工作的晚上,也許能為放下很久而幸好還清楚記得意念的文章添上一句半句。
不 過說真的,這種感覺被監視的不安全感主要是心理作用。之所以有這樣的心理作用,是因為自己對別人寫的文字非常好奇,而且有一目十行的能力,每當看他人在寫 的時候,別人來不及反應已經看完了。甚至我比作者更加記得文章的內容。將心比己,設想四周的人都是自己這類人。在他們面前寫字,沒有秘密可言。
問題立即來了。明明你不寫不可告人的事,又會公開絕大部份寫好的東西,那麼又怕什麽被人看到呢?心中在想什麽,跟最後會寫什麽,可能有很大的距離。寫的不夠好的,也不願被看到。寫作大概就是思考的過程。這就是表面與背後的分別。
因此,回想過去六年在這裡留下的文字,十居其九都是在夜深人靜之時一人坐在家中的電腦面前完成的。只有家中,或極寧靜的黑夜,或極陌生的異域,或人多到一個地步沒人會留意一個在寫字的人的環境能作為我的腦海,讓思緒全部傾瀉出來。
最近家裡的電腦(又)壞了,因此好久沒寫什麽。在外徹夜工作的晚上,也許能為放下很久而幸好還清楚記得意念的文章添上一句半句。
2010-08-30
蒼穹掠影
除人像以外,風景應是最常被攝入鏡頭的對象,天文相要拍的說穿了就是宇宙的風景。
與地上的風景不同,能拍到的宇宙奇觀來來去去也只有幾百個,而且沒有取景角度的選擇。在這重重局限之下,還有無數愛好者樂此不疲,大概因為除了燦爛得令人呼吸停止的成品外,也感受到風餐露宿苦行的快意吧。
Photoshop等後期製作工更具令拍照的人走火入魔地追求色彩和細節。對此個人已無動於衷,卻開始喜歡簡約的圖。
與地上的風景不同,能拍到的宇宙奇觀來來去去也只有幾百個,而且沒有取景角度的選擇。在這重重局限之下,還有無數愛好者樂此不疲,大概因為除了燦爛得令人呼吸停止的成品外,也感受到風餐露宿苦行的快意吧。
Photoshop等後期製作工更具令拍照的人走火入魔地追求色彩和細節。對此個人已無動於衷,卻開始喜歡簡約的圖。
黑白。沒有一點過份。這時星光便從相中流瀉出來。慢慢地,沒有一點雜音。甚至如靜物素描,只是幾何形狀,單一光源,沒有背景,卻已顯出接近一座行星時看到的景象是如何壯觀。
夜色深邃寂静,廣闊深長。或許心像更能與宇宙雍容的氣度相應,不必透過影像。
標籤:
perspectives
軍國大事
已經很多年沒有參加皇天一年一度的bobo無聊頹廢camp(以下簡稱D camp,D者Deluxe也)。本會近年軍政失序,百廢待舉。據說今年本來連D camp也未必搞得成,多得幾位至少比我有人性一點的長老一再訓示,總算能成事。
總所週知,我個人離開團體後對其關注會插水式下跌。這幾年認識不少認識不少天文朋友後,更不會有特地帶師弟們去看甚麼星。由於常會見到的敵國長老,到頭來跟別人的師弟們更相熟。
奇怪的是,雖然近來不斷咒罵自己的年齡,但到了聽比自己小六七年的師弟講各項軍國大事,卻感到離我不遠。這大概就是D camp對舊生的吸引力所在吧。
來到D camp,看到好久不見的友人。有的還是老樣子,有的變成與過去完全不同的人。不過也可能是因為現在能談的話多了,又遠離當初認識時的環境,能看多一點。以前還未有意識到這件事。
也許有一天,那間學校的人當中,再沒有像我們這樣的人。到時候,大家該不會說些甚麼。為些太遙遠的事感到婉惜,多此一舉。
總所週知,我個人離開團體後對其關注會插水式下跌。這幾年認識不少認識不少天文朋友後,更不會有特地帶師弟們去看甚麼星。由於常會見到的敵國長老,到頭來跟別人的師弟們更相熟。
奇怪的是,雖然近來不斷咒罵自己的年齡,但到了聽比自己小六七年的師弟講各項軍國大事,卻感到離我不遠。這大概就是D camp對舊生的吸引力所在吧。
來到D camp,看到好久不見的友人。有的還是老樣子,有的變成與過去完全不同的人。不過也可能是因為現在能談的話多了,又遠離當初認識時的環境,能看多一點。以前還未有意識到這件事。
也許有一天,那間學校的人當中,再沒有像我們這樣的人。到時候,大家該不會說些甚麼。為些太遙遠的事感到婉惜,多此一舉。
2010-08-14
(20100814)
傍晚新月懸掛在西面暗黃的天空的動人景象促使眾人臨急趕到石澳。繼七年前馬加西慘被千足蟲捲住一役後,總算再次在大頭洲看了一次還算可以的流星雨,每小時約十顆。雖然海上繁星點點,間中亦有雲掩蓋大半個天空,但整體上還是相當滿意。近來越來越喜歡星空前有月光和燈光映照薄紗般的雲層。明暗色彩變化較多之餘氣氛上亦與黑底白字的深空大大不同。這樣就逐漸脫離苦行,軍事式的Star-hoping和攝影觀測。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感情用事的環節。
第二天在偉大物理系新生輔導營食宵過後飛奔往東壩。雖然不乏可圈可點的流星,整體上感覺不及之前一天。主要原因不在於夜空燦爛與否,只不過是因為時間太短, 加上英仙座流星雨令人感動地大受歡迎,使東壩變得如假日的中環街上,坐滿了在吵鬧的人,故未能盡興。黎明時慫恿友人做在下一直很想而完全沒種的事——從防波壩頂爬到臨海的最後一塊錨形石。白老鼠竟走了一半。看來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繼上星期後再次四十四小時連通兩晚。睡七小時後再通二十小時開會。看來也不比Ocamp中的同學差太遠。
第二天在偉大物理系新生輔導營食宵過後飛奔往東壩。雖然不乏可圈可點的流星,整體上感覺不及之前一天。主要原因不在於夜空燦爛與否,只不過是因為時間太短, 加上英仙座流星雨令人感動地大受歡迎,使東壩變得如假日的中環街上,坐滿了在吵鬧的人,故未能盡興。黎明時慫恿友人做在下一直很想而完全沒種的事——從防波壩頂爬到臨海的最後一塊錨形石。白老鼠竟走了一半。看來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繼上星期後再次四十四小時連通兩晚。睡七小時後再通二十小時開會。看來也不比Ocamp中的同學差太遠。
2010-08-10
Kant's what is enlightenment
the essay
Enlightenment as a realization of dignity is clearly stated. It is especially noteworthy that Kant put much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reason publicly, instead of privately. However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largest resistance for oneself to be enlightened is his own laziness. Institutional and eccelescial influence is rather secondary. Another difficulty stressed by Kant is the paradox of 'guiding' the blind public towards self-guiding enlightenment.
Enlightenment as a realization of dignity is clearly stated. It is especially noteworthy that Kant put much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reason publicly, instead of privately. However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largest resistance for oneself to be enlightened is his own laziness. Institutional and eccelescial influence is rather secondary. Another difficulty stressed by Kant is the paradox of 'guiding' the blind public towards self-guiding enlightenment.
However Kant made a strange distinction on the 'executive' and 'scholarly' roles which any person plays simultaneously. To Kant, the 'executive self' can do nothing but obey; while all the reflections and oppositions are left to the 'scholar self'. It is a complete inconsistence. One must not do anything he find immoral. Otherwise how is it different from commiting crime consciously? On the otherhand, to too many people, 'not working' is the only weapon to fight against the vicious capitalists. What can they do besides disobedience?
Though one should not criticize with a view which is too modern even in this day and age when civil disobedience is still a matter of dispute, it is clearly shown that the mild Janus play of executive and scholar does not work. In the world of capitalist oligopoly, one can only success by arguing with action. It is not ideal as it is not purely rational. But we have no choice.
2010-08-08
人不輕狂枉少年
非常老套的題目。不過最近不少友人都在做熱血的事;亦有朋友受感召而聲言要發奮向上(當然,這個「上」與一般理解相距甚遠),因此引起了寫這個題目的念頭。輕狂固然有傲慢憤世的意味,不過今日要談的,僅限於「做些別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這個面向。
有哪些事「看起來不可思議」?也太多了,不用一一列舉。看到有人達成了,我們會感到嘆服,卻較少問自己有沒有可能做到。為甚麼?一,因為缺乏想像力,不知有些甚麼可以做。二,因為自信不足,以為自己無法做到。三,真的無能為力。
先談第三點。真的無能為力,看似絕望了,其實未必。有些事,現在自己的客觀條件未夠,但仍可以努力達到。如登珠峰(及其他高峰)所需的體能其實是一般人能達到的,甚至有明文詳述如何能夠練成。真的有心去做,或許不如想像中難。亦有些事,現階段外界未有可用的工具來實現。這時,有生意頭腦的人會思考自設公司開發市場的可能。不這樣做的人可以等待。例如太空旅遊雖未有大量提供,但現在已接受報名,二十年內一定能夠實現。
缺乏想像力是比較麻煩的問題。其實大多數人(當然包括在下)都缺乏想像力。因此都只能靠傳媒得到二手的報導。傳媒報導的人大多是不認識的,自然不知他有甚麼資質幫助他做到了不起的 事。但你清楚你的友人是甚麼料子,能夠評估他們做的事自己能否做到。在這方面,友人是一面很好的鏡。另外,幸運的話或許會遇到一兩個做到了不起的事的人, 讓自己開開眼界。這就是說,多見世面可以補缺乏想像力的不足。見識廣了,能想像的也多了,不足為奇。
自信不足,以為自己無法做到是無救的。只有當這個人改變心態,相信努力能補救現有不足時才有轉機。有幾句話特別要跟這類人說。就是對待困難危險的事有兩種做法。一是不做。二是完美地將之完 成。兩種方法都能避過所有危險。另一個無救的情況是無法感受不可思議的事的吸引力。這點可以不談。
之後要說目標達成後的心態。自我感覺極好是必然的。但高興之餘,除了為些驚險部份捏一把汗外,大體上卻會覺得不外如是,其實也不怎麼難吧。同時,完成以往以為困難的事後,必會信心大增。對「不可思議」的要求高了,進而想做更狂的事。所謂「歷練」,就是練就這樣的心境。
人不輕狂枉少年,因為年輕時身心都最強健,能應付最狂的挑戰。沒錯,心也是最強的。只有年少多愁善感的時候,人才容易受人和事感動,才有輕狂的衝勁。隨著年齡漸長,開始自以為見過世面,思想成熟,任何事都沒甚麼稀奇,其實是麻木短淺。讓自己接受挑戰,就是令身心變得更強的嘗試,亦能避免自己的精神陷入上述的狀況。
人不輕狂枉少年。曾經出自一個我覺得「不像會說這話」的友人之口。當時我打了個突。不過轉念一想,所謂輕狂,是跟自己比的。我的輕狂在你的眼中可能不算甚麼,但這是我能做的,就夠了。
人不輕狂枉少年,說的是要趁青春做點特別的事,並沒有說少年以後不能輕狂。以往我曾經如大部份人一樣,覺得年少以後就真要醒醒定定了,甚至說過「反正往後幾十年的性命都不是自己的了,何不趁現在多縱容自己放肆」的話。現在我收回這句話,及其他意思相近的發言(如有)。往後幾十年的性命不但是自己的, 更要更加屬於自己。以往有一個疑問,到底完成一年旅行的人是如何返回現實世界的?遇到跟我同年,現在正休學一年第二次長期旅行的人,以及到五六十歲仍不斷地飛,喜歡青年旅社氣氛的人後,我找到答案。輕狂是一生事業。不論你的戰場是整個地球表面,是議會門外,還是網絡世界,都不能因年紀漸長而改變,更不能因此而放棄。不是說趁現在即管喪玩,畢業後就生生性性做人。沒有這樣的道理。生生性性做人,為的是讓自己輕狂的餘裕,不能本沒倒置。
但人無法終日都在行動。光行動的話,只會落得為行動而行動,最終被行動吞噬而迷失。一切行動都是出自內心真切的需要才付諸實行。這些感覺需要時間累積。因此在下 一次行動之前,要保持敏銳的感覺,讓自己多點經歷,然後才會找到之後應做甚麼。同時,不斷提升心法和技法,在思想和體能上勝過從前,才能做更高難度的事。
這就是腳踏實地的生活。這裡就是現實世界。不需要收拾心情。
p.s. 以我的標準來說寫得太熱血了一點,雖然大家可能不這樣想。個人來說牽涉情感的程度往往是思考>語言>文字,到了白紙黑字時大概只剩下冰冷的分析。不過今次是分析些很熱血的事,而且是罕有地站在煽風點火而非潑冷水的一面,就另作別論了。
有哪些事「看起來不可思議」?也太多了,不用一一列舉。看到有人達成了,我們會感到嘆服,卻較少問自己有沒有可能做到。為甚麼?一,因為缺乏想像力,不知有些甚麼可以做。二,因為自信不足,以為自己無法做到。三,真的無能為力。
先談第三點。真的無能為力,看似絕望了,其實未必。有些事,現在自己的客觀條件未夠,但仍可以努力達到。如登珠峰(及其他高峰)所需的體能其實是一般人能達到的,甚至有明文詳述如何能夠練成。真的有心去做,或許不如想像中難。亦有些事,現階段外界未有可用的工具來實現。這時,有生意頭腦的人會思考自設公司開發市場的可能。不這樣做的人可以等待。例如太空旅遊雖未有大量提供,但現在已接受報名,二十年內一定能夠實現。
缺乏想像力是比較麻煩的問題。其實大多數人(當然包括在下)都缺乏想像力。因此都只能靠傳媒得到二手的報導。傳媒報導的人大多是不認識的,自然不知他有甚麼資質幫助他做到了不起的 事。但你清楚你的友人是甚麼料子,能夠評估他們做的事自己能否做到。在這方面,友人是一面很好的鏡。另外,幸運的話或許會遇到一兩個做到了不起的事的人, 讓自己開開眼界。這就是說,多見世面可以補缺乏想像力的不足。見識廣了,能想像的也多了,不足為奇。
自信不足,以為自己無法做到是無救的。只有當這個人改變心態,相信努力能補救現有不足時才有轉機。有幾句話特別要跟這類人說。就是對待困難危險的事有兩種做法。一是不做。二是完美地將之完 成。兩種方法都能避過所有危險。另一個無救的情況是無法感受不可思議的事的吸引力。這點可以不談。
之後要說目標達成後的心態。自我感覺極好是必然的。但高興之餘,除了為些驚險部份捏一把汗外,大體上卻會覺得不外如是,其實也不怎麼難吧。同時,完成以往以為困難的事後,必會信心大增。對「不可思議」的要求高了,進而想做更狂的事。所謂「歷練」,就是練就這樣的心境。
人不輕狂枉少年,因為年輕時身心都最強健,能應付最狂的挑戰。沒錯,心也是最強的。只有年少多愁善感的時候,人才容易受人和事感動,才有輕狂的衝勁。隨著年齡漸長,開始自以為見過世面,思想成熟,任何事都沒甚麼稀奇,其實是麻木短淺。讓自己接受挑戰,就是令身心變得更強的嘗試,亦能避免自己的精神陷入上述的狀況。
人不輕狂枉少年。曾經出自一個我覺得「不像會說這話」的友人之口。當時我打了個突。不過轉念一想,所謂輕狂,是跟自己比的。我的輕狂在你的眼中可能不算甚麼,但這是我能做的,就夠了。
人不輕狂枉少年,說的是要趁青春做點特別的事,並沒有說少年以後不能輕狂。以往我曾經如大部份人一樣,覺得年少以後就真要醒醒定定了,甚至說過「反正往後幾十年的性命都不是自己的了,何不趁現在多縱容自己放肆」的話。現在我收回這句話,及其他意思相近的發言(如有)。往後幾十年的性命不但是自己的, 更要更加屬於自己。以往有一個疑問,到底完成一年旅行的人是如何返回現實世界的?遇到跟我同年,現在正休學一年第二次長期旅行的人,以及到五六十歲仍不斷地飛,喜歡青年旅社氣氛的人後,我找到答案。輕狂是一生事業。不論你的戰場是整個地球表面,是議會門外,還是網絡世界,都不能因年紀漸長而改變,更不能因此而放棄。不是說趁現在即管喪玩,畢業後就生生性性做人。沒有這樣的道理。生生性性做人,為的是讓自己輕狂的餘裕,不能本沒倒置。
但人無法終日都在行動。光行動的話,只會落得為行動而行動,最終被行動吞噬而迷失。一切行動都是出自內心真切的需要才付諸實行。這些感覺需要時間累積。因此在下 一次行動之前,要保持敏銳的感覺,讓自己多點經歷,然後才會找到之後應做甚麼。同時,不斷提升心法和技法,在思想和體能上勝過從前,才能做更高難度的事。
這就是腳踏實地的生活。這裡就是現實世界。不需要收拾心情。
p.s. 以我的標準來說寫得太熱血了一點,雖然大家可能不這樣想。個人來說牽涉情感的程度往往是思考>語言>文字,到了白紙黑字時大概只剩下冰冷的分析。不過今次是分析些很熱血的事,而且是罕有地站在煽風點火而非潑冷水的一面,就另作別論了。
2010-08-05
Fauna and Flora
People who go hiking with me may think that I like bugs very much, because I can always spot insects at unnoticed places and quickly take a picture for them. Yes I like watching bugs, but they quickly become annoying when they come too close.
Another kind of 'unusual' objects at my photographs are plants. In a normal hike or trip, I spend much more time on plants than anyone holding a camera, while some of them are so small that you won't notice them even when walking on grass.
Everyone (referring to those mentioned above) is surprised by my strange observation for being able to find out these little things at corners. Personally I am quite proud of such ability, but I think it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finding bugs or plants.
What really important is, very few people have such things in their mind. When people never think of seeing interesting bugs or plants,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y can't find any. When traveling at somewhere far away, besides places to visit, it is a totally different aspec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local fauna and flora. It is much easier when go hiking, however I find a lot of 'experienced' hikers
pay no attention on their surroundings, but simply walk and walk. What a pity that they paid so much effort on walking, but spend no time just to have a look on the surroundings.
Bagan, Myanmar Green Arabia
To find the bug/plant to take photo is not easy in a first place, but to take the photo is easy, if you can
1) wait
2) feel comfortable even when you/your camera get dirty
These two principles are perfectly demonstrated as shown below
As a reminder, especially to those who own expensive DSLRs, no need to be so kind to equipment. What the price represent is the ability for enduring harsh environment, instead of the need of caring.
To me, maybe I can never follow principle 2 in such an extreme way. But I am always patient, best demonstrated with this photo. I have seen hundreds of lotuses in the trip, while I found none of them in satisfactory condition, besides this one. On the flower, sometimes there are bugs while sometimes there are not. The bugs fly or stand still, so you have to wait till they stay at good positions long enough for pressing the shutter. Therefore it becomes one of the only two pictures of lotus in the whole trip.
On the other hand, creatures sometimes bring funny combina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Some may think I just ridicule on Siddhartha, just like mocking all other 'saints' as usual. Not at all. I take these photos will full respect. I find temples with bats and swallows nesting in, or with kids playing with cats divine. It is because plants, animals and kids are all innocent. They find nothing important or unimportant, just like any divine beings. What the world view as divine are actually artificial and sterile. But mother nature is not like this. Growth itself is the holiest of all. Chaotic, but lively.
Another kind of 'unusual' objects at my photographs are plants. In a normal hike or trip, I spend much more time on plants than anyone holding a camera, while some of them are so small that you won't notice them even when walking on grass.
Everyone (referring to those mentioned above) is surprised by my strange observation for being able to find out these little things at corners. Personally I am quite proud of such ability, but I think it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finding bugs or plants.
What really important is, very few people have such things in their mind. When people never think of seeing interesting bugs or plants,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y can't find any. When traveling at somewhere far away, besides places to visit, it is a totally different aspec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local fauna and flora. It is much easier when go hiking, however I find a lot of 'experienced' hikers
pay no attention on their surroundings, but simply walk and walk. What a pity that they paid so much effort on walking, but spend no time just to have a look on the surroundings.
To find the bug/plant to take photo is not easy in a first place, but to take the photo is easy, if you can
1) wait
2) feel comfortable even when you/your camera get dirty
These two principles are perfectly demonstrated as shown below
As a reminder, especially to those who own expensive DSLRs, no need to be so kind to equipment. What the price represent is the ability for enduring harsh environment, instead of the need of caring.
To me, maybe I can never follow principle 2 in such an extreme way. But I am always patient, best demonstrated with this photo. I have seen hundreds of lotuses in the trip, while I found none of them in satisfactory condition, besides this one. On the flower, sometimes there are bugs while sometimes there are not. The bugs fly or stand still, so you have to wait till they stay at good positions long enough for pressing the shutter. Therefore it becomes one of the only two pictures of lotus in the whole trip.
On the other hand, creatures sometimes bring funny combina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Some may think I just ridicule on Siddhartha, just like mocking all other 'saints' as usual. Not at all. I take these photos will full respect. I find temples with bats and swallows nesting in, or with kids playing with cats divine. It is because plants, animals and kids are all innocent. They find nothing important or unimportant, just like any divine beings. What the world view as divine are actually artificial and sterile. But mother nature is not like this. Growth itself is the holiest of all. Chaotic, but lively.
2010-07-03
那麼就要出發了
「你又是忽然拋下一句『離開一會兒』就一個人去一個月吧。」
其實沒有一次「離開一會兒」是忽然的。只是盤算已久但不對外公佈罷了。多年前意識到城市漫遊這種遊戲的趣味後,便決定總要一個人到別處走走。
想走些甚麼地方,心中大概有個譜。但算盤是否能打得響,也不是「想」就足夠的。因此次序方面其實有點奇怪。越感到應多作準備的,反而墮後了。
很多人一聽到「一個人」便會感到驚訝。說甚麼危險呀,怕悶呀,卻不知寂寞才是最誘人的。對個人來說,與生活相較,再長的旅程也不過轉瞬即逝。因此大部份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都可以暫時拋諸腦後。只能抓緊時間,將所有注意力放在肉眼和心眼之上,認識陌生的地和人。
那危險又是甚麼回事?走過一趟,遊,與漫遊還是有一段距離。事先計劃,不過為求放心。到了真正實行,自己也不肯乖乖按劇本做事。那不如邊走邊學,以不負「隨機」之名。
這不是在自找麻煩嗎?是的。一向都喜歡走多一點路,看多一點。但察覺到「不清楚眼前的路」的吸引力不過是近一兩年的事。大抵是受身邊經常胡鬧的友人影響。不過說真的,安全地站在玻璃罩後觀看,又怎及得上用雙手觸摸的感覺來得真實?對自己有一點信心的話,何不做著看看?
手上已有的,是去程和回程的交通。剩下來的,是完全的見步行步。
說不害怕是在騙人。
但不做就總不會知道能否做到,因此再說甚麼都是多餘。
去吧。
其實沒有一次「離開一會兒」是忽然的。只是盤算已久但不對外公佈罷了。多年前意識到城市漫遊這種遊戲的趣味後,便決定總要一個人到別處走走。
想走些甚麼地方,心中大概有個譜。但算盤是否能打得響,也不是「想」就足夠的。因此次序方面其實有點奇怪。越感到應多作準備的,反而墮後了。
很多人一聽到「一個人」便會感到驚訝。說甚麼危險呀,怕悶呀,卻不知寂寞才是最誘人的。對個人來說,與生活相較,再長的旅程也不過轉瞬即逝。因此大部份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都可以暫時拋諸腦後。只能抓緊時間,將所有注意力放在肉眼和心眼之上,認識陌生的地和人。
那危險又是甚麼回事?走過一趟,遊,與漫遊還是有一段距離。事先計劃,不過為求放心。到了真正實行,自己也不肯乖乖按劇本做事。那不如邊走邊學,以不負「隨機」之名。
這不是在自找麻煩嗎?是的。一向都喜歡走多一點路,看多一點。但察覺到「不清楚眼前的路」的吸引力不過是近一兩年的事。大抵是受身邊經常胡鬧的友人影響。不過說真的,安全地站在玻璃罩後觀看,又怎及得上用雙手觸摸的感覺來得真實?對自己有一點信心的話,何不做著看看?
手上已有的,是去程和回程的交通。剩下來的,是完全的見步行步。
說不害怕是在騙人。
但不做就總不會知道能否做到,因此再說甚麼都是多餘。
去吧。
On this lonely planet
Besides those who like memorizing maps (not a strange hobby indeed),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for us to find out where to go in unfamiliar places. Therefore everyone bring a guidebook when traveling. Lonely Planet (LP) and Eye-wittness (DK) are the most famous.
Though they are important reference on local lives, neither of them are good guidebooks. Or I should say, there is nothing called a good traveler's guide.
Those who are conscious enough may have already noticed that tourism is a form of soft colonism. Though LP has its set of idealistic claims for boosting economic growth, respecting local culture and promoting democratic ideolog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also encourages westerners to bring their night life like pub and disco to foreign countries.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 then reshape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local people slowly change to the way foreign guests expect themselves to be. (Those who do not understand what this paragraph is talking about should go to the shopping centres at TST to have a look.)
Some may think that it is not related to them. Maybe yes. But it is not the only reason for asserting there is no good guide at all. In the editors' point of view, what they have to introduce are things that they expect tourists would find interesting, which do not mean those places would really interest you. So how can I find interesting sites besides relying on books? Two answers provided as follows. Point number one, ask someone who had been there. Point number two, not really an answer, which is to rethink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sites" visited in a journey. Afterall, the city itself is the finest site to dig on. So please consider spending sometime on meaningless wandering.
On the other hand, a guide is not necessarily a physical guide but also a mental one. Some covers the technical side while others serve emotional purpose. You know much more on how to appreciate what you see after reading the technical guides; while other books may give no practical information, but provide an exotic atmosphere to bring yourself the mood of traveling, which can be pure observational, joyful, or introspective. Several examples are listed as follows:
玄奘, 大唐西域記
Douglas Adams,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Italo Calvino, Invisible Cities 看不見的城市
梁思成, 中國建築史
原廣司、槙文彥、黑川紀章, 都市地球學
Orhan Pamuk, The Black Book 黑色之書
So how about travel journals? Personally I never read these things, including photo albums similar to the reason of not reading prefaces not written by the author. It is not because they are in low quality, but simply because I do not want to be have some second handed first impression on what I am going to meet.
After all, what I would like to say is that there are something equally important to be read. They are read not for reliance, but to help oneself to become his own guide.
Some online practical guides
Wikitravel - The Free Worldwide Travel Guide
Hitchwiki -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Hitchhiking
Though they are important reference on local lives, neither of them are good guidebooks. Or I should say, there is nothing called a good traveler's guide.
Those who are conscious enough may have already noticed that tourism is a form of soft colonism. Though LP has its set of idealistic claims for boosting economic growth, respecting local culture and promoting democratic ideolog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also encourages westerners to bring their night life like pub and disco to foreign countries.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 then reshape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local people slowly change to the way foreign guests expect themselves to be. (Those who do not understand what this paragraph is talking about should go to the shopping centres at TST to have a look.)
Some may think that it is not related to them. Maybe yes. But it is not the only reason for asserting there is no good guide at all. In the editors' point of view, what they have to introduce are things that they expect tourists would find interesting, which do not mean those places would really interest you. So how can I find interesting sites besides relying on books? Two answers provided as follows. Point number one, ask someone who had been there. Point number two, not really an answer, which is to rethink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sites" visited in a journey. Afterall, the city itself is the finest site to dig on. So please consider spending sometime on meaningless wandering.
On the other hand, a guide is not necessarily a physical guide but also a mental one. Some covers the technical side while others serve emotional purpose. You know much more on how to appreciate what you see after reading the technical guides; while other books may give no practical information, but provide an exotic atmosphere to bring yourself the mood of traveling, which can be pure observational, joyful, or introspective. Several examples are listed as follows:
玄奘, 大唐西域記
Douglas Adams,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Italo Calvino, Invisible Cities 看不見的城市
梁思成, 中國建築史
原廣司、槙文彥、黑川紀章, 都市地球學
Orhan Pamuk, The Black Book 黑色之書
So how about travel journals? Personally I never read these things, including photo albums similar to the reason of not reading prefaces not written by the author. It is not because they are in low quality, but simply because I do not want to be have some second handed first impression on what I am going to meet.
After all, what I would like to say is that there are something equally important to be read. They are read not for reliance, but to help oneself to become his own guide.
Some online practical guides
Wikitravel - The Free Worldwide Travel Guide
Hitchwiki -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Hitchhiking
2010-06-26
世界杯謬論大全
1. 唔係屌聲四起ge場合睇波根本唔覺得自己睇緊波
2. Appeal to Frequency:世界杯四年一度,原則上比任何更常見的事(例如考試)重要
3. 今年兩大盛事都被搞柒哂:南非世界杯 vs 上海世博
4. 雞蛋與牆 —— 最中意睇強隊仆街
5. 同球星雲集但無法配合ge球隊比較,唔出名但夾ge波更好睇
6. 今屆咁多爆冷,為歐洲大鱷開拓更多價廉物美市場
7. Utilitarianism
2. Appeal to Frequency:世界杯四年一度,原則上比任何更常見的事(例如考試)重要
3. 今年兩大盛事都被搞柒哂:南非世界杯 vs 上海世博
4. 雞蛋與牆 —— 最中意睇強隊仆街
5. 同球星雲集但無法配合ge球隊比較,唔出名但夾ge波更好睇
6. 今屆咁多爆冷,為歐洲大鱷開拓更多價廉物美市場
7. Utilitarianism
Melvin: 烏拉圭得三百萬人口。入決賽週只係令三百萬人歡樂,無乜效率。
auknife: 係lor俾香港踢好過。一係就將席位增加至64個,大大提高決賽週ge民主成份。
auknife: 係lor俾香港踢好過。一係就將席位增加至64個,大大提高決賽週ge民主成份。
8. 劇本要求八強有傳統勁旅之餘又有亞洲同非洲球隊。球證會好唔得閒。
9. 睇一場茅波已經不爽。一場球員又茅個哨又黑ge波更加係唔睇都罷
10. 下屆冠軍:法國
2010-06-23
六月之星——政壇篇
民主黨
民主黨諸「君」一定很愕然/氣餒/深深不忿吧。他們萬萬想不到市民會將對政府和建制派的憎恨轉移到自己身上。更想不到在辛苦抗爭二十年後,在好像出現一點突破時,竟被一群「無知」青年冠以「背叛人民」的罪名送上斷頭台,實是冤枉。
我不是在曲線。民主黨確實有可能天真至此,相信與中央談判確有成果,相信這是有利市民的成果。至於各種陰謀論,在既無證據而無人相信民主黨的證言的情況下, 根本沒有討論的價值(說是這樣說,我心目中自有一套解釋。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多麼熱衷於創作異想天開的陰謀論。雖不會認真對待,但說想也不想就是在騙 人)。但單就結果論,民主黨忽然轉軑,放棄要求終極普選,更不肯押後表決日期,已表明對選民的不尊重,足以夠成「背叛」。
事先聲明,個人 堅決反對死刑。因此說斷頭台甚麼,自然不是認真要斬誰的狗頭,而是說這七/八/九人已完全失去年輕人的信任,不敢直接面對反對者,甚至連提也不提。在接下 來餘下的兩年任期,民主黨能怎樣為自己加分?即管拭目以待。若最終只能如禮義廉般動員地區鐵票,則可正式宣告民主黨的歷史任務已完,請退位讓賢。
而我,則貫徹「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原則,永不投票與民主黨候選人。有人會說這太武斷,會殺錯好人。但民主黨內部表決的結果,只令人更無信心。因此縱使極度困難,不自己走出來劃清界線,民主黨就成為候選人的負資產。
支持政府特首方案 237 反對 71
支持政府立會方案 246 反對 63
司徒華
司徒華不就是民主黨嗎?為甚麼要另外再談?
別說笑了。司徒華比民主黨重要得多了。不但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先驅,更堅守支聯會廿一年。只有最目中無人的人(黃毓民吧)才會不尊重此人。
但 司徒華已沒有甚麼可做。只倚往事企圖讓市民認同他現今的立場。但民主黨這手不過是飲鳩止渴。「年資」和「信任」本來就與「民主」「法治」相違背。當一個 「民主黨員」訴諸自己的年資,換取選民信任時,已是黔驢技窮。這種伎倆或許能夠維持有相當年紀的市民支持,因為這些市民記得議員的功績;但對沒有過去的青 年卻必然無效。因此才會兩度出現辱罵司徒華的一幕。而這正是有理無謀的表現。
中國人給與老人太多他們不配受的重視(!全文最不得了的發言)。因此老人是萬萬碰不得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任由他說。他說甚麼,市民聽得到,會判斷。司徒華再亂來的話,只會落得如董建華,曾憲梓,吳康民等「長者」的形象。因此,請你繼續吧。
建制派
一字既之曰,蠢。在中央失寵,還要被人抽水,當然不會高興。但以這批人的能力,說甚麼都只會自取其辱。現時的情況是「泛民」23人狗咬狗骨,何不樂見其成?
「_十後」
因為我有份做部份以下談及的事,讀者需要預期以下論述將更加主觀。
有 人認為是次抗爭中「行動」和「口號」過多而失去更重要的「內容」和「討論」。說得對極了,只可惜立法會不給我們時間。不過更重要的是雙方都把重點口號化 了,因此主力都耗費在晒馬之上而少有認真討論。敵人要玩甚麼,我們自然要作相應的對抗。但維持討論是真正重要的「民主成份」,是故主辦者和參加者都要有兼 顧兩者的自覺。當然,也不乏只喜歡做或只喜歡說的人。但個人當然是希望兩者兼得。不然,實在無異於精神自慰。
很高興看到不少不屬任何團體的自發活動。雖然短暫,但純粹出於個人的行動,動機最純而最富個人觀點。這是優於跟從團體之處。其弊在於眾說紛紜,難分真假。他人沒有相信一個無名小卒的理由,因此難以成事。
至於如何令參加者真正「參加」運動,則更是大難題。除了靠個別參加者主動找點事來做,主辦方亦要有邀請參加者做事的自覺,而非一味要求大眾跟從。模糊參加者與主辦方的界線,擺脫一般的授受,主客關係,能凝聚眾人之餘,亦展現了民主重參與的要旨。
民主黨諸「君」一定很愕然/氣餒/深深不忿吧。他們萬萬想不到市民會將對政府和建制派的憎恨轉移到自己身上。更想不到在辛苦抗爭二十年後,在好像出現一點突破時,竟被一群「無知」青年冠以「背叛人民」的罪名送上斷頭台,實是冤枉。
我不是在曲線。民主黨確實有可能天真至此,相信與中央談判確有成果,相信這是有利市民的成果。至於各種陰謀論,在既無證據而無人相信民主黨的證言的情況下, 根本沒有討論的價值(說是這樣說,我心目中自有一套解釋。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多麼熱衷於創作異想天開的陰謀論。雖不會認真對待,但說想也不想就是在騙 人)。但單就結果論,民主黨忽然轉軑,放棄要求終極普選,更不肯押後表決日期,已表明對選民的不尊重,足以夠成「背叛」。
事先聲明,個人 堅決反對死刑。因此說斷頭台甚麼,自然不是認真要斬誰的狗頭,而是說這七/八/九人已完全失去年輕人的信任,不敢直接面對反對者,甚至連提也不提。在接下 來餘下的兩年任期,民主黨能怎樣為自己加分?即管拭目以待。若最終只能如禮義廉般動員地區鐵票,則可正式宣告民主黨的歷史任務已完,請退位讓賢。
而我,則貫徹「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原則,永不投票與民主黨候選人。有人會說這太武斷,會殺錯好人。但民主黨內部表決的結果,只令人更無信心。因此縱使極度困難,不自己走出來劃清界線,民主黨就成為候選人的負資產。
支持政府特首方案 237 反對 71
支持政府立會方案 246 反對 63
司徒華
司徒華不就是民主黨嗎?為甚麼要另外再談?
別說笑了。司徒華比民主黨重要得多了。不但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先驅,更堅守支聯會廿一年。只有最目中無人的人(黃毓民吧)才會不尊重此人。
但 司徒華已沒有甚麼可做。只倚往事企圖讓市民認同他現今的立場。但民主黨這手不過是飲鳩止渴。「年資」和「信任」本來就與「民主」「法治」相違背。當一個 「民主黨員」訴諸自己的年資,換取選民信任時,已是黔驢技窮。這種伎倆或許能夠維持有相當年紀的市民支持,因為這些市民記得議員的功績;但對沒有過去的青 年卻必然無效。因此才會兩度出現辱罵司徒華的一幕。而這正是有理無謀的表現。
中國人給與老人太多他們不配受的重視(!全文最不得了的發言)。因此老人是萬萬碰不得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任由他說。他說甚麼,市民聽得到,會判斷。司徒華再亂來的話,只會落得如董建華,曾憲梓,吳康民等「長者」的形象。因此,請你繼續吧。
建制派
一字既之曰,蠢。在中央失寵,還要被人抽水,當然不會高興。但以這批人的能力,說甚麼都只會自取其辱。現時的情況是「泛民」23人狗咬狗骨,何不樂見其成?
「_十後」
因為我有份做部份以下談及的事,讀者需要預期以下論述將更加主觀。
有 人認為是次抗爭中「行動」和「口號」過多而失去更重要的「內容」和「討論」。說得對極了,只可惜立法會不給我們時間。不過更重要的是雙方都把重點口號化 了,因此主力都耗費在晒馬之上而少有認真討論。敵人要玩甚麼,我們自然要作相應的對抗。但維持討論是真正重要的「民主成份」,是故主辦者和參加者都要有兼 顧兩者的自覺。當然,也不乏只喜歡做或只喜歡說的人。但個人當然是希望兩者兼得。不然,實在無異於精神自慰。
很高興看到不少不屬任何團體的自發活動。雖然短暫,但純粹出於個人的行動,動機最純而最富個人觀點。這是優於跟從團體之處。其弊在於眾說紛紜,難分真假。他人沒有相信一個無名小卒的理由,因此難以成事。
至於如何令參加者真正「參加」運動,則更是大難題。除了靠個別參加者主動找點事來做,主辦方亦要有邀請參加者做事的自覺,而非一味要求大眾跟從。模糊參加者與主辦方的界線,擺脫一般的授受,主客關係,能凝聚眾人之餘,亦展現了民主重參與的要旨。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