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是書迷和戲迷的大忌。早就知道小說,電影的重要橋段,觀看時的感覺自然大打折扣。甚至旅行,也要刻意在完全沒有事先看過地圖和照片的情況下出發才過癮。
其實也不儘然。劇透的破壞力只在依賴劇情的小說,電影出現。劇透完全不影響觀看不依賴劇情的作品時的娛樂性;甚至有些時候不劇透反而沒意思。當然,大眾很少接觸不依賴劇情的作品;就是看了,大多也看得莫名其妙。無法理解為何不怕劇透也不出奇。
作品不依賴劇情有可能嗎?有的。以為書本一定有情節,不過是讀者受傳統小說洗腦的結果。好幾種現代小說(及電影)根本沒有單獨一條敘述的主線,亦即無固定 “劇情”可言。反之,作者透過事件的碎片(黑色之書,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看不見的城市),或拉雜的對白(聽風的歌),或彷佛時間停滯般實時描述人的動作 (都柏林人),讓讀者自行組織故事的脈絡。這樣做除了是對已發展到頂峰的傳統小說手法的突破外,其實更貼近現實。人的生活無始無終,小說不過是作者從他想 像中的世界抽取感興趣的片段。傳統小說的作者無所不知;現代小說的作者是自己想像中的世界的一個人類,所知有限,寫下來得更有限。無劇情的一堆碎片,自然 無劇透可言。
另外一種不依賴劇情的可能在劇情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讀者不先詳細了解劇情,不可能清楚明白作品的思想。不明白作品的思想,則 讀來無謂。這時劇透竟然變得必要。實際上,有不少這類作品經常被拿出來討論(1984,浮士德,唐吉珂德,2001:太空漫遊)。讀這書的人大多都知道劇 情才去看,也是無可奈何。
其實真正有問題的劇透不在劇情,而在分析。不少小說(特別是台灣翻譯的)在正文之前總有一篇什麽譯序,推薦序, 導讀什麽的。這豈不是讓一個(自作聰明的)“旁人”在作者對讀者說話之前對作品說三道四,令讀者無法自行理解作品?個人極度痛恨這種編排(碰巧台灣出版商 善於破壞作品,與亂來的標題,排版,名詞翻譯比起來已算小事),必定會跳過不看之餘甚至會在該頁寫上一句“請閱畢全書後再返回本頁”。
2010-11-25
溝通不必可能
古時,人按自己的形象造神;
今天,一如神話,人按自己的形象造機械僕人。
之前肥幫有關外星人一講,以人作為智慧的基準。聽眾認為取樣不足,這樣定義實在主觀武斷。這種批評雖正確卻不公平。因為“人”是人所知的唯一一種智慧。在對其他可能性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只能從已知到未知地推敲。雖肯定不准確,但別無他法。
再說,即使世上有其他種類的智慧,例如蘑菇的智慧,雲的智慧,地球儀的智慧,也不一定能與人的智慧有重疊之處,建立聯繫亦未必可能,亦即表示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是否真的有這些智慧。
另外,所謂虛構一種“他世界的智慧”,其實也不過是人的智慧的局部,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人少有探索的局部,並未跳出“人”的框框(亦是Ben在啟蒙一講中指出,人的思想最終仍會受自身語言系統有限的可能組合限制,並非什麽都能想的觀點)。
雖然老套,但也不得不提科幻小說中只有極少作品有效地處理這個問題。沒錯,又是2001太空漫遊及其續集(by Arthur Clarke),和Solaris (by Stanislaw Lem)。其他作品,不是一高興就假設全宇宙的智慧生物都是人性化的(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by Douglas Adams),就是聲明劇情對白實非人類能了解,作者不過努力將至寫成人的語言(夜幕低垂,基地,by Isaac Asimov).
這樣看來,從人的觀點出發,以人為中心看來雖然自大,卻竟然是唯一能做的事。
同理,我們想得到能與我們溝通並服務我們的工具(其實就是要AI知道的一定比我們知道的要少,才能受控),而不是完全不按人的牌理出牌的煤氣的智慧,蠶豆的 智慧。因此談人工智慧,亦只能“人”地思考。不是“need to be like human beings”,而是“they are like human beings by default”。
今天,一如神話,人按自己的形象造機械僕人。
之前肥幫有關外星人一講,以人作為智慧的基準。聽眾認為取樣不足,這樣定義實在主觀武斷。這種批評雖正確卻不公平。因為“人”是人所知的唯一一種智慧。在對其他可能性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只能從已知到未知地推敲。雖肯定不准確,但別無他法。
再說,即使世上有其他種類的智慧,例如蘑菇的智慧,雲的智慧,地球儀的智慧,也不一定能與人的智慧有重疊之處,建立聯繫亦未必可能,亦即表示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是否真的有這些智慧。
另外,所謂虛構一種“他世界的智慧”,其實也不過是人的智慧的局部,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人少有探索的局部,並未跳出“人”的框框(亦是Ben在啟蒙一講中指出,人的思想最終仍會受自身語言系統有限的可能組合限制,並非什麽都能想的觀點)。
雖然老套,但也不得不提科幻小說中只有極少作品有效地處理這個問題。沒錯,又是2001太空漫遊及其續集(by Arthur Clarke),和Solaris (by Stanislaw Lem)。其他作品,不是一高興就假設全宇宙的智慧生物都是人性化的(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by Douglas Adams),就是聲明劇情對白實非人類能了解,作者不過努力將至寫成人的語言(夜幕低垂,基地,by Isaac Asimov).
這樣看來,從人的觀點出發,以人為中心看來雖然自大,卻竟然是唯一能做的事。
同理,我們想得到能與我們溝通並服務我們的工具(其實就是要AI知道的一定比我們知道的要少,才能受控),而不是完全不按人的牌理出牌的煤氣的智慧,蠶豆的 智慧。因此談人工智慧,亦只能“人”地思考。不是“need to be like human beings”,而是“they are like human beings by default”。
標籤:
perspectives
2010-11-23
即使 ________ 也不代表••• even if ________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
大部份人只會想當然地思考。兩三步就得到結論,認為事情就是如此這般,因為________。
其實他們不過一口咬定________必然正確,根本就沒有推論可言。
能夠“即使 ________ 也不代表···”地思考,是脫離想當然的重要一步。不斷使用,就能銳利地從他人的論證中找出不可動搖之點,然後再細看這不可動搖之點到底是否穩如泰山。
你很快會發現,這些 ________ 十居其九都不過是洗腦教育的產物,或是個人主觀經驗以偏概全的結果,不難處理。但剩下來的一成都是些極度麻煩的東西。找到這些根本,才是思考的真正起點。
拆解糾結成團實際上卻互不相干的各種因素,這招人稱Separation of Variables,萬試萬靈。
其實他們不過一口咬定________必然正確,根本就沒有推論可言。
能夠“即使 ________ 也不代表···”地思考,是脫離想當然的重要一步。不斷使用,就能銳利地從他人的論證中找出不可動搖之點,然後再細看這不可動搖之點到底是否穩如泰山。
你很快會發現,這些 ________ 十居其九都不過是洗腦教育的產物,或是個人主觀經驗以偏概全的結果,不難處理。但剩下來的一成都是些極度麻煩的東西。找到這些根本,才是思考的真正起點。
拆解糾結成團實際上卻互不相干的各種因素,這招人稱Separation of Variables,萬試萬靈。
Conspiracy Theory of the Day
"In some ways she was far more acute than Winston, and far less susceptible to Party propaganda. Once when he happened in some connexion to mention the war against Eurasia, she startled him by saying casually that in her opinion the war was not happening. The rocket bombs which fell daily on London were probably fired by the Government of Oceania itself, " just to keep people frightened ". This was an idea that had literally never occurred to him."
Nineteen-Eighty-Four, Chapter 13
North Korea's actions are always unexpected. Perhaps we can never know the actual operations behind, but to figure out the motivations may not be as difficult.
In a totalitarian state, there is no real laws, and therefore no real 'government'. Instead, the state is ruled by several military leaders, who play endless games of power conflict internally. Diplomacy is like other internal affairs, which can increase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some rulers. Therefore internal conflicts become international. One must remember that the same mechanism gave birth to the Japanese invasion to China in 1937, as well as the Soviet invasion to Afghanistan in 1979.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the rulers cannot tolerate any groups with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 a non-democratic regime has to gain legitimacy through apolical means. They have to find some other ways to buy support from the people (e.g. the economic boom of PRC shows how a government can "buy" support literally), or to keep the people misinformed such that they won't consider other alternatives (e.g. the internet Great Wall of PRC), or simply to frighten the people from acting against the government, through either real or fictitions brute force.
Another common way is to maintain a sense that the state is in danger, and therefore the frightened people are willing (both intentional and unintentional) to surrender their freedom to the governmen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s for sure the masterpiece constructed under this thought, while North Korea is doing something similar till now. A fake war may not be too crazy.
Democratic states do the same thing, though in a much shorter time scale. Most of the elected presidents and parties can only rule four or five years. What they have to do is to do something eyecatching (e.g. to play with the terror threat level system) at the last several months and the people with poor memory will be willing to die for them.
“「這是一般市民對我們評議會的支持率,不算很好。」
百份比三十一.九這個數字和列席者們猜想的相去不遠。
議長留意著他們的反應,繼續說道。「這樣下去是無法在明年將至的選舉中獲勝的。可以預見得到,在和平派和強硬派侯選人的前後挾擊之下,我們將會被挖去過半以上的票數,各位再看看這裡……」
「根據電腦的預測,如果能在一百天之內取得對帝國軍事上的決定性勝利的話,支持率最低將可上升十五個百分點。」 ”
銀河英雄傳說,第六章
In a coming article, I will talk about Myanmar, another country of isolation and paranoia. It will be real observations instead of speculations.
標籤:
perspectives,
惡趣味
2010-11-16
心經 閱後 隨意聯想
一.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諸行無常,是故諸行為苦。諸行無常,皆因諸法無我。點破空性,則能免卻在無明中追逐不已之苦。
二.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個人最喜歡的一段。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宇宙本身不增不減,萬事萬物積集破滅,均一視同仁。生與滅,垢與淨,增與減,不過是人一己的好惡。而人卻將這錯覺無限放大,強加在他人和世界之上,引致不絕的執著。
自然界與孩童最能接近這種精神。他們同樣沒有刻意的私心與算計,只單純地本能地生。人無法跟自然交談,更無法控制。因此人畏懼自然,如此恣意妄為,變幻莫測。
了解這一點,就能站在一切教義之上,以後脫離愚己愚人之誤。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三.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煩憂,戰慄,幻覺,若能全部去除,該多好?
若能隨心使役這些妖鬼,豈不更妙?
四.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在現世均被膜拜
但過去未來的他世界必不是我能認出的世界
他世界的佛與佛法也會是不一樣的佛與佛法
就是佛的形相,也是變動不居
五.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今人大多視佛教為平靜祥和,而忘記佛教過去亦有急速激烈擴張的時代。孔雀王朝,高棉的政教合一,西遊記中表露尖銳的宗教衝突都是明證。
對於何謂西方極樂,也有多種說法,並不一定指脫離輪回的捆綁,得到永遠的平靜。有派別想像的淨土就如基督教的天堂,到處是光,更光,和音樂。自然有人對“往生極樂”的概念跟“上天堂”相似。
所以說經文充滿激情地被唱出來,配合腦海中燦爛的因果網不斷結連,崩塌,彈出火花,褪色,也未必是一種不協調的氣氛。
後記
一 切經典皆有同人志,甚至有以同人志為基礎再創作的同人志,或,其實一切都是原作。同人志並非拾人牙慧,而是提供一種獨特的角度解讀文本。作者已死。根本沒 有什麽正確與否。從文字的排列得到的任何啓發,足以作為個人無可替代的視角。原意什麽的,讀者大可不必理會。抱這個想法,就回顧了這篇其實完全不懂的經 文。
2010-11-14
世事都給你看透了
A. 精神分析——破解一切人類言談:一切解釋自己的話都不是行為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都被壓在潛意識,連自己也察覺不了
B. 權力架構——破解一切社會現象: 社會現有的構造均為既得利益團體建構並維護
C. 自私基因——破解一切生物行為(包括B):生物的一切行為都為自己,就是利他,也純是因為我能從中得利
D. 物競天擇——破解一切生物的表現形態(Phenotype)和基因形態(Genotype)(包括A,B,C):一切形態的出現,都因為它們比其他沒出現的形態更能讓生物適應環境,從而延續下去
E. 人本原理——破解這個宇宙的一切(包括A,B,C,D):若這個宇宙不是如我們所見的樣子,我們便不會在這個宇宙中存在
F. 緣起性空——破解一切宇宙的一切(是故E不過是無限分之一):(愚以為簡單來說就是)一切都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不斷交織相生,不斷碎裂破滅
G. 主的旨意——破解一切:一切都是主的旨意,完
以上七種說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釋幾多事情,實在方便。特別是F和G,不但能解釋一切,更令一切解釋本身都顯得多餘。接受F和G,則以後沒有尋求解釋的需要,令變動不居的心海得到安舒。今人因崇尚邏輯實證而棄之不顧,實在是捨本逐末,愚不可及!
就算是撇開F和G不論,A至E已能解釋視界以內的一切,甚至無從否定(至少是極難否定),因而被極大地濫用,足以構成深入認識事物的障礙。夠不幸的話或許A至E已說明了事實,以後無需多想;幸運的話就要一切推倒重來。
思想的矛盾在於凡是懷疑。從現在起,要鍛煉不使用A至G而能說明什麽的想像力。
B. 權力架構——破解一切社會現象: 社會現有的構造均為既得利益團體建構並維護
C. 自私基因——破解一切生物行為(包括B):生物的一切行為都為自己,就是利他,也純是因為我能從中得利
D. 物競天擇——破解一切生物的表現形態(Phenotype)和基因形態(Genotype)(包括A,B,C):一切形態的出現,都因為它們比其他沒出現的形態更能讓生物適應環境,從而延續下去
E. 人本原理——破解這個宇宙的一切(包括A,B,C,D):若這個宇宙不是如我們所見的樣子,我們便不會在這個宇宙中存在
F. 緣起性空——破解一切宇宙的一切(是故E不過是無限分之一):(愚以為簡單來說就是)一切都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不斷交織相生,不斷碎裂破滅
G. 主的旨意——破解一切:一切都是主的旨意,完
以上七種說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釋幾多事情,實在方便。特別是F和G,不但能解釋一切,更令一切解釋本身都顯得多餘。接受F和G,則以後沒有尋求解釋的需要,令變動不居的心海得到安舒。今人因崇尚邏輯實證而棄之不顧,實在是捨本逐末,愚不可及!
就算是撇開F和G不論,A至E已能解釋視界以內的一切,甚至無從否定(至少是極難否定),因而被極大地濫用,足以構成深入認識事物的障礙。夠不幸的話或許A至E已說明了事實,以後無需多想;幸運的話就要一切推倒重來。
思想的矛盾在於凡是懷疑。從現在起,要鍛煉不使用A至G而能說明什麽的想像力。
2010-11-03
氣勢
慣於跟自己對話的人在跟自己對話時心中響起的語調與日常使用的大大不同。那聲音大概就是自己認為最理想的語調。在這個空間,一切用詞都因應需要而個人地重新定義,構造。這陌生的語言在聽者心上留下的印象,大概比內容更深。
對友人說哲學的吸引力半真半假,正因如此。
雖然早就知道語詞的力量,亦能感受特別的用字特別的魅力,但開始懂得如何使用,也是這一兩年的事。是學會了技術,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信心。而這是來自所學所想上微不足道的一點長進。
一個人發自內心在說重要的話,是出於特別的狀態。若碰巧你同意他說的話,你會看到他在發光發亮,從他的眼裡可看到多大的熱情,而不是精神錯亂。這種情景相當感人,亦很危險。在聽這難得的話同時,不需要再去和應,卻要無動於衷。
沒有人不喜歡說話有力。有些人模仿某些抑揚頓挫和姿勢動作,有些人照搬整套詞彙句式,只爲強充有力的表面。我們卻刻意把話語中的火焰藏起來。為的是不想被自己騙到。
人不是盲目讓道理流通的媒介,卻也不是道理本身。
一個人發自內心在說重要的話,是出於特別的狀態。若碰巧你同意他說的話,你會看到他在發光發亮,從他的眼裡可看到多大的熱情,而不是精神錯亂。這種情景相當感人,亦很危險。在聽這難得的話同時,不需要再去和應,卻要無動於衷。
沒有人不喜歡說話有力。有些人模仿某些抑揚頓挫和姿勢動作,有些人照搬整套詞彙句式,只爲強充有力的表面。我們卻刻意把話語中的火焰藏起來。為的是不想被自己騙到。
人不是盲目讓道理流通的媒介,卻也不是道理本身。
玩火,不必自焚。
2010-11-02
對抗意識
我對理論總會有很大的懷疑。就算是能夠同意的說法,也要想辦法挑戰。這種對抗意識是推動我思考的重要來源,因此放在用作反省思考方法的思考地圖系列第一。
對抗意識跟沒事找喳的微妙分別,只在於前者知道自己再問什麽,後者則否。
有對抗意識,不代表每當聽到陌生說法時就會立即反抗。人不可能什麽都懂;全不認識某一問題而立即質疑實在多餘,徒增了解的混亂。甚至講者口中說的“陌生說 法”也不可信。真要學懂,還是要看講者看過的書,再一一對照,然後得到對話的能力。這麼說不就是要等很久?沒錯,但要把問題弄清楚就是要這樣的工夫。反正 人說的話已說了,就不會消失;一時三刻無言以對實在短暫,自己沉默不語也死不了。以後每次走在路上的游思妄想以及閱讀討論,都是累積思想武器以作反擊的準 備。重讀以前深深佩服的作品,現在能指出當中的得與失,就是稍有進境的明證。
只是心裡不認同只是對抗意識的一小部份,將自己的不認同說出 來才是重點;除非正在討論的人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知道,或根本不志在得到什麽,只是胡亂找點話說說。很多人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自信,自己懂也以為不懂。另 外一些人只聽不說,實是無謂的禮讓。雖說這全是失敗的教育方法造成,但人也要有自己改變的意識。
對抗意識的方向是先假定理論為錯,另一些 人會取相反方向,即先假定理論正確再找其中的疑點。在思考抽象問題時,兩種方向並無優劣之分,因為若思路無誤,雙方該能在路上遇上。但當處理現實問題時, 後一種方向是千萬不可取的。為什麼會有分別?每當有人批評現狀時,總會有一種意見,認為現狀的出現總有些道理,我們應先考慮這些道理,而非立即批評者批評 那。這種說法有其可取之處,但不能盲目接受。因為現狀是現在的事,而引致它的出現,背後的道理可能已是年代久遠的發明,難以跟現在扯上任何關係。這時“背 後的道理”就沒有被考慮的價值。另一種情況是,現狀的出現根本是一連串偶發事件的結果,沒有道理可言,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更重要的是,現狀出現了要被批 評的問題時,縱使有“背後的道理”又如何?難道問題就不用被解決嗎?這種說本末倒置,將批評看成被告,似是而非。我們沒有義務“政府地”思考,沒有義務 “傳統地”思考,也沒有義務“按現狀地”思考。縱使有“背後的道理”,說明這個道理只會是“代表”現狀的人的義務,而非要求批評者千方百計為之辯解。一個 正確的步驟是先建立以理想中的狀況,然後認清理想與現狀的距離,再酌情考慮在現實中應如何改變;而非一開始就接受現狀,以現狀為基礎考慮如何改變。前者可 想的範圍比後者大,更有全盤計劃,一步步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跟自限於建制的角度,只能見步行步地改變的後者相比,自然是高的多。
這就是說,有對抗意識的人是天生的反對派;但反對派並不代表對抗意識。對抗意識意味著凡事懷疑。不但無法長留在任一群體,就算身在天堂,也未能滿足。
對抗意識跟沒事找喳的微妙分別,只在於前者知道自己再問什麽,後者則否。
有對抗意識,不代表每當聽到陌生說法時就會立即反抗。人不可能什麽都懂;全不認識某一問題而立即質疑實在多餘,徒增了解的混亂。甚至講者口中說的“陌生說 法”也不可信。真要學懂,還是要看講者看過的書,再一一對照,然後得到對話的能力。這麼說不就是要等很久?沒錯,但要把問題弄清楚就是要這樣的工夫。反正 人說的話已說了,就不會消失;一時三刻無言以對實在短暫,自己沉默不語也死不了。以後每次走在路上的游思妄想以及閱讀討論,都是累積思想武器以作反擊的準 備。重讀以前深深佩服的作品,現在能指出當中的得與失,就是稍有進境的明證。
只是心裡不認同只是對抗意識的一小部份,將自己的不認同說出 來才是重點;除非正在討論的人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知道,或根本不志在得到什麽,只是胡亂找點話說說。很多人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自信,自己懂也以為不懂。另 外一些人只聽不說,實是無謂的禮讓。雖說這全是失敗的教育方法造成,但人也要有自己改變的意識。
對抗意識的方向是先假定理論為錯,另一些 人會取相反方向,即先假定理論正確再找其中的疑點。在思考抽象問題時,兩種方向並無優劣之分,因為若思路無誤,雙方該能在路上遇上。但當處理現實問題時, 後一種方向是千萬不可取的。為什麼會有分別?每當有人批評現狀時,總會有一種意見,認為現狀的出現總有些道理,我們應先考慮這些道理,而非立即批評者批評 那。這種說法有其可取之處,但不能盲目接受。因為現狀是現在的事,而引致它的出現,背後的道理可能已是年代久遠的發明,難以跟現在扯上任何關係。這時“背 後的道理”就沒有被考慮的價值。另一種情況是,現狀的出現根本是一連串偶發事件的結果,沒有道理可言,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更重要的是,現狀出現了要被批 評的問題時,縱使有“背後的道理”又如何?難道問題就不用被解決嗎?這種說本末倒置,將批評看成被告,似是而非。我們沒有義務“政府地”思考,沒有義務 “傳統地”思考,也沒有義務“按現狀地”思考。縱使有“背後的道理”,說明這個道理只會是“代表”現狀的人的義務,而非要求批評者千方百計為之辯解。一個 正確的步驟是先建立以理想中的狀況,然後認清理想與現狀的距離,再酌情考慮在現實中應如何改變;而非一開始就接受現狀,以現狀為基礎考慮如何改變。前者可 想的範圍比後者大,更有全盤計劃,一步步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跟自限於建制的角度,只能見步行步地改變的後者相比,自然是高的多。
這就是說,有對抗意識的人是天生的反對派;但反對派並不代表對抗意識。對抗意識意味著凡事懷疑。不但無法長留在任一群體,就算身在天堂,也未能滿足。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