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 夢想/理想不是太多, 而是太少了. 大眾傳媒經常提及對抗不幸的勵志故事, 甚至將之說成眾人的榜樣, 各位同學要向他們好好學習之類. 至於熱血的台詞則多, 更深入民心. 如果你以為這代表社會鼓勵人有夢想, 就大錯特錯了. 之所以有這些報導, 這些台詞, 正正顯出夢想的缺乏. 物以罕為貴. 如果全香港人都是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就沒有振奮人心的需要.
我們身處的社會最會教人安份守己, 做該做的事, 不作非份之想. 必須承認, 我們每一個人的見識都太過短淺, 因此只能仰望那些真正瘋狂而能實現的夢想之餘, 不但沒半點嘗試的勇氣, 更會大驚小怪, 感歎『這些機會都不屬於我』, 然後搬出大事大非去扼殺他人的夢想. 原因並不難懂, 不過是因為我們身在香港這個沒有夢想的城市, 耳濡目染之下, 也覺得自己不應有甚麼目標. 甚至是想也不敢想.
從來, 夢想就不是拿來吃飯的. 沒有夢想的人生, 不過是較沒趣, 或從另一個角度看較輕鬆罷了. 人人都有夢想, 但只有當他們察覺到夢想有實現的可能, 才會努力將之完成. 下定決心並不容易. 之後能持之以恆更不容易. 但當然, 被功利的大部份人稱讚為努力的都是成功人士. 不成功的話, 只會被看作傻瓜來嘲笑, 然後遺忘. 因此, 被讚揚的人, 並非因其努力, 而是因其成功而被稱讚. 社會看重的是甚麼, 必須看清.
(本段離題, 可跳過不看) 真的硬要說自由市場跟夢想有甚麼關係, 就只有自由市場提供一個有可能以合理手段實現夢想的環境. 但自由市場最能展現適者生存的定律. 從來沒有把夢想捧上天之餘, 更是最殘酷最有效最實際地消滅不符現狀的夢想的機制. 即使存在奉行自由市場而同時讚揚夢想的地方(的確有這樣的地方), 也決不是香港. 在自己搞不懂或沒想清楚的時候請不要亂下定論, 誤己誤人.
更重要的是, 夢想本來就不完全是個人意志的結果.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運動員, 藝術家這些, 若不是在足夠年幼, 年幼得無法自行做決定的時候開始日夜鍛煉, 就極難達成. 至於腦力勞動的專業, 大多數人在下決心的時候根本就不清楚, 亦不可能清楚這些專業是做甚麼的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決定大學主修的理由), 自然更不可能預料自己在這些專業中可能達到的高度. 因此能夠認清甚麼是可達到而甚麼不能達到, 往往要經過挫折, 是多是少, 因人而異. 能夠接受自己的限制, 因而降低要求, 或是盡力一點一滴地進步, 甚至放棄, 都是需要勇氣的. 每一項都是個人的選擇, 輪不到旁人指指點點.
只有夢想而不付出, 並終日活在幻想之中, 是當然要罵的. 只有夢想而不付出, 但仍過著正常生活, 沒甚麼所謂吧. 至於『太過』努力而不肯放棄的人, 又有沒有被罵的理由呢? 個人覺得, 任何人即使有付出巨大努力的經驗, 也沒有批評的資格. 畢竟我們是旁人, 不會明白這些人各自如何熱愛夢想, 為實現付出了甚麼努力. 輕輕一句『方向不正確』, 『一廂情願』之類的指控, 或是將他們一概形容為盲目任性, 對這些人不公平之餘, 亦欠尊重.
至於該做的事又是甚麼? 因人而異. 我能不能告訴別人他該做的事? 大概不能. 因為我對他的了解不夠, 對事物的價值判斷也不同. 我不會強行說甚麼有些人覺得他該做想做的事. 執著這些細節毫無意義而會令人忘記全局. 但任何一個對自己足夠誠實的人, 都會思考自己該做些甚麼, 在理想和責任之間權衡輕重. 不思考自己的責任, 大不了生活交際家庭統統亂七八糟, 一時三刻也死不了的. 但這些同樣是個人的事, 輪不到旁人指指點點.
面對現實, 接受現實, 是認命吧? 每人早晚都會有這種妥協. 畢竟個人力量有限, 能做的改變太少/小, 妥協也不是些可恥的事. 但在妥協之餘, 按自己的能力, 一步步向現實討價還價, 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雖然最可能的結局是終有放棄的一天, 但也不急在一時. 因為認命有麻醉的作用, 習慣了便難以回頭.
以我輩的年紀, 如有接受失敗的餘裕, 不妨一試. 多一種經驗, 即使無益, 也不會有甚麼大害. 大不了就是浪費一些時間和機會. 同樣地, 沒有絕對的對錯, 只在乎各人承擔風險的能耐.
忠於自己的志趣, 忠於自己的處境, 不妄自菲薄, 不自視過高. 是不是太過理想的心境?
拿點火氣出來吧, 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