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黑暗的海洋本是一潭死水,沒有一點生氣。忽然,一束光線投下,水面出現一陣騷動。四周好像有了形狀,我從水中冒出來了。
貳 我有眾多兄弟姊妹。有的長得與我非常相似,有的完全不同。即使長得相像,也有是性格迴異的;長得不一樣,卻不乏想法相同的。
參 我總覺得,無論我們的外貌言行多麼不同,骨子裡我們都是一樣的。就像兩棟樓宇,用的是相同的鋼筋,水泥;其差異不過在於排列的方法吧。
肆 我的父母是人類。不知怎的,明明我是非常煩人的,但人類一直把我當作心肝寶貝。就像沒有我就無法活下去一樣。四千年來,人們從未停止生產我們,照料我們。甚至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只有出身顯赫的人才有這種資格。
伍 我每次的誕生都不同。有時在紙上,有時在熒光幕上,有時在言談之間,亦有時在夢中。生產過程有時是順產,所費時間由一秒至兩小時不等;有時是難產,懷胎三五十年也不足為奇。但更多時是胎死腹中。
陸 除了我的父母外,還有一群非常重要的人。他們因看見我而熱淚盈眶,勃然大怒,捧腹大笑,鬱鬱不歡。我也必需感謝地這群人。因為無論他們是讚是彈,都會令更 多人認識我。越多人認識我,我的壽命越長。我的被遺忘,大概相當於人類的死亡吧。當然,這一切都與我無關,反正我是沒有感覺的。按「母以子貴」理論來說, 我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受益/受害人。
柒 甚麼是「母以子貴」呢?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因子女表現出眾而受好評。一般來說,他人在父母面前稱讚幾句已給盡了面子。因其子女而名利雙收的,則是少之有 少。相反,也有不少父母因子女闖禍而遭殃。有的會被迫絕育,有的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被活活燒死。不過,大部份時候,我和我的父母都是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無人理會。雖不會得到甚麼虛名,也不會無故招來厄運。
捌 將「母以子貴」掉轉來說就是「子以母貴」了。"有些"萬人景仰的父母,往往誕下畸胎。他們不但不會惹來非議,甚至會因此而得到更高的評價。但那一邊廂,更 多年輕,特別是正在上學的父母誕下的畸胎,卻只會令父母考試不合格。所謂「子以母貴」就是這麼一回事了。是好是壞,很多時候是由名望決定的。
玖 在教員室內,我與我的分身們一起被夾在厚重的書簿下。老師不斷在他們的身上塗塗劃劃。我看著,只為他們的父母擔心,生怕他們的父母會再次因這些不肖子而被 開膛破肚。等著,等著。終於輪到我了。我的心(如果有的話)在卜卜的跳。令我喜出望外的是,與我對望的並不是利劍般的眼神。老師睡眼惺忪的打量著我。他沒 有塗寫什麼。只果斷地寫了兩個字:重作。
拾 沒錯。我就是文章。天下文章一大抄。作者是這樣想;讀者亦然。創作也好,抄襲也好;真摯也好,賣弄也好;以上皆是,更好。這些都不必深究了。
2009-09-24
有關書本的形狀/有關我是怎樣看書
0. 盡管一本書就內容說和有機體是那麼相象(其中每一部分都同樣涵蘊著全體,正如全體涵蘊著各個部分一樣;沒有哪一部分是首,也沒有哪一部分是尾),但在形式 上一本書總得以第一行開始,以最后一行結尾;在這方面就很不和有機體相象了。結果是形式和內容在這兒就處於矛盾的地位了。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深入本書所表 達的思想,那就自然而然,除了將這本書閱讀兩遍之外,別無良策可以奉告。 - 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1. 知道書的頁數,在閱讀時就有了多餘的念頭。特別是在書快要完的時候,像是爲了把書看完才看的。但有方法禁止讀者未看完一頁就揭頁嗎?
1.1 若在書的全文之後加上任意數目的印上字的書頁,令讀者搞不清楚全文到底有多長,是不是個好主意?
1.2 那麼就不如像車廂內顯示新聞或下一個車站的表板那樣,讓字句如流水般按自己希望的速度出現,而不知道何處是終點。
1.3 更極端的用只容一字的表板,一個字一個字地吐出來。
1.3.1 但看來不大可行。畢竟句子是由互相關聯的字組成。由於時間上需要連貫,在空間的編排上也不得不連貫。
1.4 因此文字不能點狀地被顯示,甚至呈一直線也不行。考慮到句子之間的關係,似乎不能讓眼球花太長時間在前一句和後一句之間遊移。否則短期記憶將不足以串連句子,讀者自然無法看出任何有意義的結構。
1.4.1 這麼說來,朗誦一篇太長的東西根本毫無意義。
1.5 再說,將文字像點或線地排列會扼殺了"面讀"這種既有效率的閱讀方法。ref. 2
1.6 別忘了,知道敘述何時完結也是重要的。敘述有起承轉合,讀書也要起承轉合地讀,才顯得完整。知道何時完結會令讀者產生對閱讀有害的多餘念頭固然不好;不知道何時完結而完結,更令人感到像是硬幫棒地撞上牆壁那樣,可能更糟。 ref. 4
2. 面讀很麻煩,要分別說明。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不論怎樣解釋,也很難說清楚到底是怎樣運作的。
2.1 簡單來說,就是一眼便看了整頁的字,並能從中看到句子和段落的結構。
2.1.1 用電腦的語言來說,就是當一頁是jpeg而非bitmap來讀。
2.2 具體一點,一般讀書,眼球是一行一行地遊動的。但面讀時眼球的運動不規則,不但有橫向,也有縱向。甚至橫向也有可能是與文字相反。
2.2.1 這樣讀的技術高低之分,在於眼球掃過的路徑的闊度,以及兩隻眼球能否各自走動。這些都是可以練習的。
2.3 正如jpeg含有的資訊比bitmap少,面讀比起正正經經地讀是少了一點,但快得多。
2.3.1. 因此判斷什麽時候怎樣讀就成了重要的學問。
2.2.1.2 而面讀是不受控制的。要忍住逐行逐行慢慢看有時相當辛苦。
3. 既然談過面讀,自然要講究讀的是怎樣的面。
3.0.1 據聞大陸人讀不懂直寫的中文。個人覺得不大可信。
3.0.2 友人認識一位伊朗朋友。伊朗文是右至左讀的,英文是左至右讀的。經過這樣的交叉,現在他甚至能毫無困難地讀轉了90度角的書。
3.1 人眼是這樣構造,在手拿的距離就只能看一張約A4大小的紙;隔著鍵盤的話最合適的大小是兩張。要將所有資訊都塞在這個空間是不可能的,因此書就要分頁。
3.2 分頁對書來說是災難。正在進行的文句突然被page margin和揭頁的動作打斷;或是一章的最後一頁連著下一章的第一頁,無意的面讀掃到之後的發展而沒心情在看完這頁。
3.2.1 不過有頁可揭也是好事,可讓讀者好像做了些什麽,參與書中的種種。
3.2.1.1 細心的讀者自然會按書的氣氛改變揭頁的動作。若書中彌漫死一般的氣氛,就慢慢地靜靜地翻到下一頁。若正在進行只有一絲差錯便足以斃命的决鬥,便會飛快翻頁,唯恐會因視線被書頁遮擋而看不到前面的利刃。
3.2.1.2 有些小說作者會刻意玩書頁的遊戲。最後一頁當然是最常有怪事發生的。
3.3 與書本相比,個人覺得卷軸實在好得多。現在的word或pdf都做到這種功能,讓文字按正常的分段流動。
3.4 個人反而對分行沒什麼所謂。反正句子不是逐字讀的,使用面讀之下更沒有令文句斷裂的危險。
3.5 個人最喜歡mind map,所有內容全都在此,結構一目了然。
4. 有關敘述的起始和終結,還有很多問題。
4.1 問:到底誰說一些很多字的東西一定要有始有終?
4.1.1 答:人們習慣看這種構造的印刷品,作家就要製造這種構造的印刷品 或
作家習慣製造這種構造的印刷品,人們就只看這種構造的印刷品
這是市場學
4.1.2 答:時間是線性的。結果在原因之後,所以小說都有始有終。思考多複雜也好,總有推論過程,定有先後次序。
4.2 就算不是小說,資料性的東西到了細部也必有時間性 e.g. 人物生平或推論過程
5. 不過是喜歡讀點有字的東西。幹嗎要想這些無聊事?
1. 知道書的頁數,在閱讀時就有了多餘的念頭。特別是在書快要完的時候,像是爲了把書看完才看的。但有方法禁止讀者未看完一頁就揭頁嗎?
1.1 若在書的全文之後加上任意數目的印上字的書頁,令讀者搞不清楚全文到底有多長,是不是個好主意?
1.2 那麼就不如像車廂內顯示新聞或下一個車站的表板那樣,讓字句如流水般按自己希望的速度出現,而不知道何處是終點。
1.3 更極端的用只容一字的表板,一個字一個字地吐出來。
1.3.1 但看來不大可行。畢竟句子是由互相關聯的字組成。由於時間上需要連貫,在空間的編排上也不得不連貫。
1.4 因此文字不能點狀地被顯示,甚至呈一直線也不行。考慮到句子之間的關係,似乎不能讓眼球花太長時間在前一句和後一句之間遊移。否則短期記憶將不足以串連句子,讀者自然無法看出任何有意義的結構。
1.4.1 這麼說來,朗誦一篇太長的東西根本毫無意義。
1.5 再說,將文字像點或線地排列會扼殺了"面讀"這種既有效率的閱讀方法。ref. 2
1.6 別忘了,知道敘述何時完結也是重要的。敘述有起承轉合,讀書也要起承轉合地讀,才顯得完整。知道何時完結會令讀者產生對閱讀有害的多餘念頭固然不好;不知道何時完結而完結,更令人感到像是硬幫棒地撞上牆壁那樣,可能更糟。 ref. 4
2. 面讀很麻煩,要分別說明。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不論怎樣解釋,也很難說清楚到底是怎樣運作的。
2.1 簡單來說,就是一眼便看了整頁的字,並能從中看到句子和段落的結構。
2.1.1 用電腦的語言來說,就是當一頁是jpeg而非bitmap來讀。
2.2 具體一點,一般讀書,眼球是一行一行地遊動的。但面讀時眼球的運動不規則,不但有橫向,也有縱向。甚至橫向也有可能是與文字相反。
2.2.1 這樣讀的技術高低之分,在於眼球掃過的路徑的闊度,以及兩隻眼球能否各自走動。這些都是可以練習的。
2.3 正如jpeg含有的資訊比bitmap少,面讀比起正正經經地讀是少了一點,但快得多。
2.3.1. 因此判斷什麽時候怎樣讀就成了重要的學問。
2.2.1.2 而面讀是不受控制的。要忍住逐行逐行慢慢看有時相當辛苦。
3. 既然談過面讀,自然要講究讀的是怎樣的面。
3.0.1 據聞大陸人讀不懂直寫的中文。個人覺得不大可信。
3.0.2 友人認識一位伊朗朋友。伊朗文是右至左讀的,英文是左至右讀的。經過這樣的交叉,現在他甚至能毫無困難地讀轉了90度角的書。
3.1 人眼是這樣構造,在手拿的距離就只能看一張約A4大小的紙;隔著鍵盤的話最合適的大小是兩張。要將所有資訊都塞在這個空間是不可能的,因此書就要分頁。
3.2 分頁對書來說是災難。正在進行的文句突然被page margin和揭頁的動作打斷;或是一章的最後一頁連著下一章的第一頁,無意的面讀掃到之後的發展而沒心情在看完這頁。
3.2.1 不過有頁可揭也是好事,可讓讀者好像做了些什麽,參與書中的種種。
3.2.1.1 細心的讀者自然會按書的氣氛改變揭頁的動作。若書中彌漫死一般的氣氛,就慢慢地靜靜地翻到下一頁。若正在進行只有一絲差錯便足以斃命的决鬥,便會飛快翻頁,唯恐會因視線被書頁遮擋而看不到前面的利刃。
3.2.1.2 有些小說作者會刻意玩書頁的遊戲。最後一頁當然是最常有怪事發生的。
3.3 與書本相比,個人覺得卷軸實在好得多。現在的word或pdf都做到這種功能,讓文字按正常的分段流動。
3.4 個人反而對分行沒什麼所謂。反正句子不是逐字讀的,使用面讀之下更沒有令文句斷裂的危險。
3.5 個人最喜歡mind map,所有內容全都在此,結構一目了然。
4. 有關敘述的起始和終結,還有很多問題。
4.1 問:到底誰說一些很多字的東西一定要有始有終?
4.1.1 答:人們習慣看這種構造的印刷品,作家就要製造這種構造的印刷品 或
作家習慣製造這種構造的印刷品,人們就只看這種構造的印刷品
這是市場學
4.1.2 答:時間是線性的。結果在原因之後,所以小說都有始有終。思考多複雜也好,總有推論過程,定有先後次序。
4.2 就算不是小說,資料性的東西到了細部也必有時間性 e.g. 人物生平或推論過程
5. 不過是喜歡讀點有字的東西。幹嗎要想這些無聊事?
標籤:
perspectives,
書與寫
2009-09-10
Year 4
廿一歲, 數字而已, 自然與往年一樣不會有甚麼感覺. 真要說感覺的話, 就是青春的直路中最後的直路已在眼前, 能做的就不過是更快更快的狂奔, 然後頭也不回地離開.
p.s. 說得也夠多了. 我的反省點到即止. 沒有甚麼好高興或後悔, 反正全部都已成為回憶的一部份, 想修改也修改不了.
過去三年, 真要說有甚麼做事的最高行動綱領, 就是要完全任意妄為, 不作任何實際的考慮.
任意妄為到甚麼地步呢? 第一件事當然是將作息完全拋諸腦後, 以至經常將自己只能活到六十歲的說法掛在嘴邊. 家母常說要保重身體, 我喜歡的答覆是, 反正往後幾十年的性命都不是自己的了, 何不趁現在多縱容自己放肆?
為甚麼要這樣? 因為未入大學時已很確切地知道, 這四年就是最後的青春了, 沒有比做盡想做的事更重要的考慮. 但第一個學期過了一半便發現, 認真讀物理的生活將比中學更繁忙, 與理想中的大學生活完全不符. 本來還想努力一點, 希望可以提昇做題目的能力, 以至能減少花在課業上的時間, 但最後也感到在可見的將來也無法實現. 了解到這一點, 便毫不猶疑, 心安理得地將學業放到最後, 只將學業維持在較危險水平稍高一點的位置. 其餘的時間便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有時會感到實在太早明白這些, 否則該能將努力稍為延長一點. 若是在中四或中五的年紀遇上這種問題, 應該能夠撐多一段時間. 中學時, 為了一個目標, 會肯付出整個生活. 這是因為在中學的年紀滿腔熱血, 總會想努力達到些甚麼目標, 即使辛苦一點也不介意. 但一到了大學, 知道享受收成的時間並不長久, 自然不會再花甚麼時間耕耘. 對, 我是非常短視的人, 不會想遠方的事. 但與其把期望放在不知是否存在的未來, 何不老實地及時行樂?
總覺得過去花在『群體』的時間實在太多了. 自己絕不是外向的人, 花在群體的時間從數據來說其實不多, 但對個人而言, 已經太過份了. 特別是物理系的生活, 不是瘋狂地努力學習, 就是瘋狂地努力玩樂, 剩下的就是茶餘飯後說一大堆沒營養的話. 實在是耗費了太多時間. 現在回想又會覺得, 若一開始就像西人那樣完全地頹摺潛走堂, 只讓書本和電影充滿生活, 雖說是極端地毒, 在大學一個朋友也不會有, 但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三年來, 真正付出努力的時間很少, 每次也不持久. 這些即使純是為自己而做的努力也太少了, 而浪費的時間太多. 因此在過去兩年, 逐步戒掉一些雖喜歡但會耗費大量時間且value-added不大的興趣, 以期能夠更好地運用時間. 完全走堂, 謝絕中天及中同聚以外的一切活動, 嘗試過真正的閱讀生活已勢在必行, 只是不知能堅持多久.
『選擇』一詞就像擁有無窮的法力. 只要說出『選擇』二字, 人的一切行為也得到了合理解釋, 亦會得到所有人的諒解. 到了這個年齡, 沒有甚麼不是個人的選擇, 大家亦覺本應如此. 因此, 一但有人拋出這個字, 便無法, 亦無謂繼續追問下去了, 反正已經與我們無關. 由此可見, 在能夠絕對有效地塞住眾人的口的同時, 『選擇』二字亦拒絕了無數好意與惡意.
有師弟會問, 暑假可以做些甚麼預習. 現在我會答, 不要浪費生命吧, 暑假就做暑假該做的事. 開學後的學習可是多得令人生厭的, 也不急在一時三刻的努力. 有些同學, 會將兩年暑假都貢獻給迎新營, 在我看來不止是不可思義, 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甚至連所謂的FYP, 也要找一個給學生較多自由度的教授指導. 否則, 整個暑假都用在研究可真的不堪設想. 這不過是因為暑假實在太寶貴了, 即使自己不會做到甚麼了不起的事, 也決不會將所有時間投入任何單獨的事中.
短短三年, 覺得讀夠了物理, 是完全意想不到的. 雖然深知有太多不認識的事, 亦仍有了解的興趣, 仍覺得有學習的價值, 但這個『價』已跌了不少, 開始覺得『不必深究』也不是甚麼不可原諒的想法. 我當然不會將興趣減少怪罪於一門學問. 真要追咎的話, 也只能說是沒有從心底喜歡過這門學問, 或較簡單地說, 好奇心到此為止, 再往後的細部, 即使重要而有能力理解, 也不覺得有再學下去的需要. 更根本的原因, 大概就是若即若離的感覺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結果. 既然如此, 就暫且接受自己只能到此為止吧, 反正沒有勉強繼續的必要.
但回望過去, 仍覺得讀物理的決定沒有錯. 當初不過是想了解將科普書的根據. 現在認真數數, 算是懂了一半, 其他部份仍然遙不可及, 在可見將來亦不會學得懂. 但同時亦開啟了一部份以往不會留意的門戶, 雖說大部份亦不會走進去. 即使現在會說, 能夠再選一次的話會選人類學或社會學, 但考察選科時的心境, 知道當時自己完全不相信這些學門的理性基礎 (雖然現在也是), 而當時只會以此為選擇的基準, 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至於哲學甚麼的, 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但到現在仍會覺得作為業餘興趣, 平日能夠認真花些時間閱讀, 並有一些能夠互相討論的友人已經滿足, 沒有作為正職的必要. 這樣算是值回票價嗎? 個人還是覺得可以接受.
最近, 知道另外有些同學對物理的感覺同樣變了很多. 對此, 個人還是有點傷感的. 畢竟這曾是最喜歡的學問. 看到有其他人離開, 不論是甚麼原因, 也斷不會有感到愉快的理由. 至於另外一些以研究為目標的同學, 當然又是另一回事. 不論是對那一種選擇, 個人也會毫無根據地樂觀相信, 船到橋頭自然直. 但到時的路未必會是喜歡的路. 明白這一點的話, 又不妨再進一次賭局.
更奇怪的是, 稍為覺得讀書的生活已過得太久了. 誰都知道沒有比自由自在地讀書更幸福的生活, 但現在竟開始生厭了. 可能這不過是某種低劣的患得患失心情, 或是純粹的口是心非. 因為能夠有第四年的完全自由, 彌補過去的缺失, 是非常幸運的. 要是剛剛完結的學期就是最後的大學生活, 我應會抱憾終生.
2009-09-06
道德重整
最近竟會有『很想快點開會』的想法.
也不是沒有聽聞過其他委員催促開會, 甚至說期待甚麼的. 但就個人而言, 這是前所未見的事. 可能是因為在下榮任所謂的『召集人』, 比較有約每月一次的概念, 對開會的日期心裡有數, 便不用如何期待吧. 因此, 在繁忙的八月, 正規或不正規的會議(7, 12, 29)多達三次的情況下, 竟會想快點開會, 便更奇怪了. 可能是因為這個暑假太多胡思亂想, 希望有人做對手幫手整理一下吧. 找不到說出來的時機也不用可惜, 反正機會多的是, 自己能夠記住就行了.
西人走了, 會議其實是變了的. 察覺到的人大概只是不說出來罷了. 輸入新血是每次都會談的話題, 不過人人都不太熱衷實行. 可能是因為大家都接受了緣份的安排吧. 有趣的人不能加入, 是可惜的事. 不過既然控制不了, 再埋怨就顯得多餘. 想到中大天文學會, 作為一個老實經營的學會, 其中不太老實的內閣卻產生了一個如此狗屁不通的組織本身已是奇蹟. 對在下這個要想三十秒才記起上莊原因的前任閣員來說, 再強求甚麼便太貪心了.
道德重整委員會的重整, 不在於以一己的信念征服其他委員, 更不是造福億萬生靈. 想想真正做到了道德重整的前輩, 那些甚麼悉達多孔夫子蘇格拉底耶穌穆罕默德朱熹馬丁路德John Locke馬克斯毛澤東, 我們跟這些人相題並論, 比起最差劣的笑話還不如. 我們的影響力, 連一個中學教師也不如, 更不用提小學或幼稚園教師了. 每次想到這裡, 就不禁為自己僭據道德重整之名而汗顏.
由此可見, 說道德重整委員會掛羊頭賣狗肉是正確的. 但一般人誤解了何謂羊頭. 我們的名不副實, 不在於敗絮其外金玉其中, 而在於敗得不夠徹底! 因為我們的會議實在沒辦法不純以理性冷靜地進行, 不以自由為最高指示. 的確是跟隨潮流, 沒啥新意. 但這就是先天的限制吧. 一來沒有議事規則的會議根本就不存在, 二來每個人都會有喜歡或不喜歡的題目. 以在下為例, 若世上存在一個以污穢及重口味為phase 1內容的同類會議, 不論其phase 2如何了不起, 也是加入不了的 (各位非會員是否開始對phase 1有了一點頭緒?).
拋下這個無聊的羊頭不說, 能夠有狗肉可吃, 還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 有些委員聲稱因會議而受到沖擊, 確是意想不到的事. 之所以意想不到, 可能是因為在下總覺得大學生開這樣的會是『本該如此』(很古板吧! 幸好實驗證明, 這種想法並未過時)吧. 但不管有沒有說出來, 相信每位委員多少都受了影響. 對在下來說, 最重要的當然是有了對手, 能夠受教於強手, 再稍為張開了狹窄的學術上的眼界, 有了必須努力的理由.
能在自己及他人心中產生一些波動, 不論是否長久, 也算是成功了. 我們的重整, 僅此而已.
說穿了, 也不過是很老套的一句『發揚同學間應有之互助與學習精神』. 確是迂不可耐. 但也只有在這裡, 能夠有限度實現母會中天的宗旨.
不論怎麼說, 道德重整委員會總算是完成了我對大學生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期望, 認識能夠切磋抵勵的朋友. 我不會說100% Mission Completed, 更不會說超額完成. 但僅止於此也能滿足.
過於正確的話說得太多了, 已超過全年的限額. 既然如此, 就引大家不太喜歡的文, 聖經希伯來書10章25節作結: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共勉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