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盡管一本書就內容說和有機體是那麼相象(其中每一部分都同樣涵蘊著全體,正如全體涵蘊著各個部分一樣;沒有哪一部分是首,也沒有哪一部分是尾),但在形式 上一本書總得以第一行開始,以最后一行結尾;在這方面就很不和有機體相象了。結果是形式和內容在這兒就處於矛盾的地位了。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深入本書所表 達的思想,那就自然而然,除了將這本書閱讀兩遍之外,別無良策可以奉告。 - 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1. 知道書的頁數,在閱讀時就有了多餘的念頭。特別是在書快要完的時候,像是爲了把書看完才看的。但有方法禁止讀者未看完一頁就揭頁嗎?
1.1 若在書的全文之後加上任意數目的印上字的書頁,令讀者搞不清楚全文到底有多長,是不是個好主意?
1.2 那麼就不如像車廂內顯示新聞或下一個車站的表板那樣,讓字句如流水般按自己希望的速度出現,而不知道何處是終點。
1.3 更極端的用只容一字的表板,一個字一個字地吐出來。
1.3.1 但看來不大可行。畢竟句子是由互相關聯的字組成。由於時間上需要連貫,在空間的編排上也不得不連貫。
1.4 因此文字不能點狀地被顯示,甚至呈一直線也不行。考慮到句子之間的關係,似乎不能讓眼球花太長時間在前一句和後一句之間遊移。否則短期記憶將不足以串連句子,讀者自然無法看出任何有意義的結構。
1.4.1 這麼說來,朗誦一篇太長的東西根本毫無意義。
1.5 再說,將文字像點或線地排列會扼殺了"面讀"這種既有效率的閱讀方法。ref. 2
1.6 別忘了,知道敘述何時完結也是重要的。敘述有起承轉合,讀書也要起承轉合地讀,才顯得完整。知道何時完結會令讀者產生對閱讀有害的多餘念頭固然不好;不知道何時完結而完結,更令人感到像是硬幫棒地撞上牆壁那樣,可能更糟。 ref. 4
2. 面讀很麻煩,要分別說明。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不論怎樣解釋,也很難說清楚到底是怎樣運作的。
2.1 簡單來說,就是一眼便看了整頁的字,並能從中看到句子和段落的結構。
2.1.1 用電腦的語言來說,就是當一頁是jpeg而非bitmap來讀。
2.2 具體一點,一般讀書,眼球是一行一行地遊動的。但面讀時眼球的運動不規則,不但有橫向,也有縱向。甚至橫向也有可能是與文字相反。
2.2.1 這樣讀的技術高低之分,在於眼球掃過的路徑的闊度,以及兩隻眼球能否各自走動。這些都是可以練習的。
2.3 正如jpeg含有的資訊比bitmap少,面讀比起正正經經地讀是少了一點,但快得多。
2.3.1. 因此判斷什麽時候怎樣讀就成了重要的學問。
2.2.1.2 而面讀是不受控制的。要忍住逐行逐行慢慢看有時相當辛苦。
3. 既然談過面讀,自然要講究讀的是怎樣的面。
3.0.1 據聞大陸人讀不懂直寫的中文。個人覺得不大可信。
3.0.2 友人認識一位伊朗朋友。伊朗文是右至左讀的,英文是左至右讀的。經過這樣的交叉,現在他甚至能毫無困難地讀轉了90度角的書。
3.1 人眼是這樣構造,在手拿的距離就只能看一張約A4大小的紙;隔著鍵盤的話最合適的大小是兩張。要將所有資訊都塞在這個空間是不可能的,因此書就要分頁。
3.2 分頁對書來說是災難。正在進行的文句突然被page margin和揭頁的動作打斷;或是一章的最後一頁連著下一章的第一頁,無意的面讀掃到之後的發展而沒心情在看完這頁。
3.2.1 不過有頁可揭也是好事,可讓讀者好像做了些什麽,參與書中的種種。
3.2.1.1 細心的讀者自然會按書的氣氛改變揭頁的動作。若書中彌漫死一般的氣氛,就慢慢地靜靜地翻到下一頁。若正在進行只有一絲差錯便足以斃命的决鬥,便會飛快翻頁,唯恐會因視線被書頁遮擋而看不到前面的利刃。
3.2.1.2 有些小說作者會刻意玩書頁的遊戲。最後一頁當然是最常有怪事發生的。
3.3 與書本相比,個人覺得卷軸實在好得多。現在的word或pdf都做到這種功能,讓文字按正常的分段流動。
3.4 個人反而對分行沒什麼所謂。反正句子不是逐字讀的,使用面讀之下更沒有令文句斷裂的危險。
3.5 個人最喜歡mind map,所有內容全都在此,結構一目了然。
4. 有關敘述的起始和終結,還有很多問題。
4.1 問:到底誰說一些很多字的東西一定要有始有終?
4.1.1 答:人們習慣看這種構造的印刷品,作家就要製造這種構造的印刷品 或
作家習慣製造這種構造的印刷品,人們就只看這種構造的印刷品
這是市場學
4.1.2 答:時間是線性的。結果在原因之後,所以小說都有始有終。思考多複雜也好,總有推論過程,定有先後次序。
4.2 就算不是小說,資料性的東西到了細部也必有時間性 e.g. 人物生平或推論過程
5. 不過是喜歡讀點有字的東西。幹嗎要想這些無聊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