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變"二字可以完全解釋我的道德準則. 個人亦不相信生活能夠得到數學性的答案. 因此對道德哲學沒有丁點興趣也不是甚麼奇怪的事.
沒 興趣歸沒興趣, 如果因為認識不夠而沒興趣可真冤枉. 想著這些無聊事, 終究還是花了點時間在道德哲學的課上(GPA當代政治哲學, PHI中國哲學史一). 結論: 維持原判. 政治甚麼的就不再多說了. 本來打算亂說一點對中國哲學史及中國哲學(先秦)的觀感, 最後還是忍不住說了其他話題.
哲學史的課有不少時間花在名詞解讀上, 並參照其他古人今人的理解, 看那一種比較符合本義. 說真的, 個人覺得這些討論並不重要. 每一種思想, 固然有其發生歷程. 但當這種思想被說出來, 被記錄下來之時, 便成為一獨立個體, 能脫離其歷史文化背景而影響不相干的後世. 解讀文獻不過是產生思想的過程. 因此個人認為, 拿起文獻, 不論忠於原著與否, 甚至不論能否自圓其說, 以合意的方式解讀即可, 亦不會令因此而產生的想法貶值 (話雖如此, 但個人對"作者已死"的想法仍感到不太舒服). 反正哲學與有組織宗教不同, 胡亂解讀經典在現世不會受人的懲罰, 死後亦不用受神的懲罰.
另一個問題更為根本. 個人對"哲學地", "文學地"閱讀文獻很有保留. "哲學", "文學"本來就是近代的玩意. 古人不分文史哲, 當然無法想像後人這樣讀書. 將這樣讀書就像沒有了讀書的感覺. 特別是"莊子", 拿來當作說給小孩聽的故事比當作哲學文字實在合適太多了 (事實上, 某人十二三歲時拿起一本與故事書無異的莊子, 好像明白了甚麼. 從這裡到往後輕飄飄的生活, 便是一條直路).
要說中國哲學以道德哲學為主, 應該沒有甚麼人反對吧. 極度簡化地說, 就是談人應該做甚麼, 怎樣才能達到, 以及這樣做的原因是甚麼; 進而應如何治國. 只有極少部份涉及宇宙觀及知識論問題.
儒家將治道講作個人私德的延伸; 墨, 法亦將天下繫於一人身上. 中國的政治哲學, 大抵到此為止. 甚至到了現代仍有極多人抱這種想法, 當政者做了一兩件微小的好事就感激流涕, 一切劣積均可拋諸腦後. 實是愚不可及.
批評孔孟的古人在學理上或許沒有勝過孔孟, 其批評在現實上卻是顯然易見的. 以禮作仁義的表現, 最後人人都強裝做出了禮的條目而無仁義. 推己及人, 由親及疏, 結果是更大的自私. 這些都是發生過, 並仍在發生的事. 單從這方面看, 已知這些東西根本行不通.
有 朋友說, 讀論語孟子, 令人不得不質疑那些狗官憤青到底是否中國人. 聽到這種說法, 一時間太過激動地為偉大祖國辯護而忘記了重點. 事後再想, 這種說法可能又是受中化毒害的結果. "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一文, 極盡能事讚揚"中國人"的優秀面, 將現實與理想中的中國人混為一談, 誤導讀者. 生於現代, 若在受過兩千年的教訓後仍執迷於理想面而裝作看不到一塌糊塗的歷史, 則太過可笑.
說到一塌糊塗的歷史, 平心而論又不可完全歸咎於某種思想. 畢竟歷史從來都一塌糊塗. 但也應追究儒家為何能夠維持統治地位至今. 當然我是不知道的. 亂想了片刻, "科舉"二字跑了出來. 考試拿第一可以升官發財. 既然如此, 考試考些甚麼, 便讀甚麼吧, 怎會有學其他東西的閒情? 學生向來就是這個樣子 (也比不知為何而努力讀書強多了). 這樣, 當中國作為世上最多人懂得讀書識字的國家時, 卻在知識, 技術方面停滯不前, 確實可笑.
至此已經離題萬丈, 拜託把文章完結好吧! 倒沒有甚麼結論可言. 哲學說到底是價值判斷的遊戲. 只不過很對不起, 要談道德價值倒不如多讀點歷史, 不要再沉迷於不合理不切實際的空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