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版歷史教科書風波
台灣自明末以前獨立於中國本土的經濟、政治。而現今的台灣是一獨立國家(中華民國雖不受國際承認,但在政治、經濟結構上與獨立國家無異),同時大多數學生是 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對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說,中國本土根本與他們無關。他們的根中國本土,不關心中國本土的歷史與忘本、無知、不愛國無關。「去中國化」是 自然現象,民進黨人(包括陳水扁在內,很多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只是加快其速度罷了(比喻而已,無作「類比論證」之意?正如溫室效應是自然現象,人類 只是加快其速度罷了)。因此一本以介紹「本國史」為目的的教科書只簡略地說明中國本土的歷史,而詳細說明『包含台灣史在內的中國史』是合理的。
隻字不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新版教科書最受爭議的部份。反清運動多次失敗才在武昌開花結果。但忽略失敗的起事只會另學生無法全面了解整個反清運動。建議加上一個類似的圖表,佔篇幅雖少,資料亦齊全。
次數 | 時間 | 起事經過 |
第一次廣州起事 | 1895年 | 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
惠州起事 | 1907年 | 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發動起義。 |
潮州黃岡起事 | 1907年 | 五月命余丑起事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 |
七女湖起事 | 1907年 | 六月命鄧子瑜起事於惠州七女湖。 |
安慶起事 | 1907年 | 七月六日,光復會的徐錫麟在安徽安慶起事。 |
防城起事 | 1907年 | 九月命王和順起事於欽州王光山。 |
鎮南關起事 | 1907年 | 十二月命黃明堂起事鎮南關,並親臨指揮。 |
欽州、廉州起事 | 1908年 | 三月二十七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
河口起事 | 1908年 | 四月命黃明堂起事於雲南河口。 |
廣州新軍起事 | 1910年 | 二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事於廣州。 |
黃花崗起事 | 1911年 | 四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事。後收殮到72具(實為86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 |
十一次起事
至 於不再稱孫中山為「國父」,是新版教科書另一受爭議的部份。筆者認為,以「國父」作為建國最大功臣的尊稱並無可議之處。但並不讚同將此一稱號用在敘述歷史 事件中。特別強調某些人物,只會引至將人物神化,以至令人忽略其他同樣為建國付出心力的人。將孫中山的光環摘去,並不損孫中山的在現代史中無可比擬的地 位,亦無不敬之處,「忘本」之說更不能成立。
筆者非常讚同新版教科書更改一些慣用的詞彙,如將漢朝「征伐」或「征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清末具革命正當性意涵的「起義」,如武昌起義、廣州起義等一律改為中性用語的「起事」,將「我國」改為「中國」等。
先談從「征討」改為「攻擊」。「中國」自古以來發動過無數侵略戰爭,但在教科書中大多都被「抵抗外族入侵」這一不完整的史實掩蓋了。本來「地權」的問題就永 遠無正確的解答,但很多時候中國發動的戰爭已遠遠超出保家衛國了,如文中所指的漢武帝「攻擊」匈奴和唐太宗「攻擊」突劂,只能在「先發制人」的思想上才稱 得上保家衛國。至於一些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如對朝鮮,越南,西域的戰爭,一般教科書輕則以「遠征」、「平定」等正面的字眼描述,重則隻字不提,如清兵在 準葛爾的暴行,相信一般中學生都不會知道。這些刻意將侵略淡化甚至美化的情況是中國歷史教科書的通病,筆者認為,從「征討」改為「攻擊」是初步面對現實的 做法。希望後世的教科書能多加改善,並加上國民黨「侵略」台灣一段。
說到將具革命當性意涵的「起義」改為中性用語的「起事」,個人的道德價值只會令一部歷史的客觀性盡失,因此歷史本來就不應含有道德判斷。將「我國」改為「中國」同樣是從主觀、感情用事的詞彙變為客觀的用語。這些更改可作為歷史教科書的榜樣。
而秦始皇「並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被刪除,如以台灣人的角度看,是合理的。對台灣人來說,「天下」就是台灣,秦始皇的「天下」,即中國本土,只是與他們無關。不過「統一天下」的概念在中國歷史發展中非常重要,即使是「速讀中國本土史」亦不應不提。
由於新版歷史教科書較為持平,筆者認為這次修定是正確的。
後記:寫此文時,曾想引用臺灣通史來支持「台灣自明末以前獨立於中國本土」的論點,便查看此書的可信度,因為太過複雜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