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7

亂說教育哲學

教育理念就教育理念吧,又故弄玄虛說哲學甚麼呢?所謂教育哲學,是對「教育」進行全面的理性思考,跟可以是只有「我覺得應該. . .」的教育理念有些少分別。簡單來說就是嘗試不互相否定地解答以下的問題:
  1. 教育是甚麼
  2. 為甚麼要教育
  3. 誰人需要受教育
  4. 誰人有資格受教育
  5. 誰人有資格教育
  6. 應教甚麼人
  7. 要教甚麼
  8. 要怎樣教
  9. 教育能否不經人手進行
回答這些問題並非「教育界」的專利。畢竟每人都會接受某種意義的教育,經常有教育他人的機會,會受其他人(亦即教育的成品)的影響,要出錢支持某種教育方法(學費,稅金),因此也不是甚麼事不關己的問題。

本文只針對教育中「教」作討論。雖然將教與學作兩分可能已假設了某種教學模式,並不全面,但篇幅所限,只有跳過這個結構性問題不談。以下我將嘗試回答問題 七,八。至於其他問題,不是沒能力或沒興趣(問題一,二,五,九),就是跟本沒有花過任何時間去思考(問題三,四,六)。因此只會作簡略的常識性回答,或 完全不答,只提出問題。

問題一,教育是甚麼?理論上雖然極為重要,但個人真的沒能力沒興趣去答這個問題。因此接下來的討論將會圍繞一般人所指的教育進行。

問題二,為甚麼要教育?從實效方面看,答案顯然易見。美國將「非文盲」定義為「看得懂說明書」,就是按實效教育的一例。

只為滿足實效的教育是否足夠?有些人會立即反對,說甚麼教育不僅是職業訓練,還應有這樣,這樣和那樣(大概都是常識,品德,心性等),其實仍未脫出「實效」 的範圍,不論其實效屬個人還是社會層面。因為教常識,品德,心性等都是為「讓人在社會生活」這個實效服務。而我們身處的社會,雖標榜實效,對實效的理解卻 至為狹隘,確是可笑。

那你還是未回答問題,只為滿足實效的教育是否足夠?不知道。至少個人作為接受教育的人,會感到不足夠。不過這不說明 甚麼。喜歡學習的人,即管像入場看話劇般上有興趣的課,與提供教育的人無關。若「實效教育」中沒有你喜歡的課,我便搞商品化另外辦「學店」開設這些課,你 交學費來上吧。其實這就是現狀,個人倒覺得不是甚麼問題。

另外,實效教育會引出強逼教育這個課題。應否實施強逼教育?誰都知道沒有強逼教育的話會出現很多有強逼教育時沒有的問題。但這個解釋是否足以支持強逼教育,我不知道。

不從實效方面答這個問題可麻煩了。有人說,教育是要造就人;有人說是要讓知識能夠發展,等等。個人對這些觀點沒甚麼認識,覺得沒多大意思。但有一點值得一 提,就是有些人喜歡推廣自己喜愛的知識,而並非出於普渡眾生甚麼的偉大願望。這種「傳教」是否應該納入「教育」之下討論,已成疑問。不過無論如何我都是不 知道的了。

問題五,誰人有資格教育?一個人,如果有自學能力加上足夠勤奮聰明,沒有人從旁指導也不成問題。可是這類人並不多,故且跳過不論。但大部份人多少都有「受教」的需要,因此「受誰所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最近經常說,從前中小學時已對老師沒多大敬意,到了大學,每年二三月臨近畢業,都有認識的同學報考教職。「老師」不過是跟大家一起胡鬧慣的友人一個「無奈」的選擇。想到此處,要不發出冷笑可不容易。這番話當然是以偏蓋全加上極度傷人,卻是真心話。

中小學教師對個人成長有多大影響?個人覺得太大了。兒童,少年的可塑性最高,容易受身邊的人影響。大多數人在中學時會發展出自己的主見(哪怕是多麼「不成 熟」的主見);同時會不那麼容易受長輩影響,遇到不合適的老師問題或許不太大。但小學則不一樣了,老師幾乎是唯一的影響來源。而現在大家都知道,人對兒時 的記憶最為深刻,而人的很多性格都是由小時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而形成的。由此我認為小學教師的責任比中學教師更大。

既然責任重大,應由誰來擔任?當然又是不知道的了。

教育不限於正規上課或學徒制。平日向他人說明道理,也屬教育的一種,也略說幾句。因為擔心自己沒有教的資格而不教,故然無謂。自己弄不清楚時仍要充大頭鬼, 便成一害。兩者都不足取。遇到自信能說的話題,沒有不說的道理。同時不忘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故此不把話說得太滿,也較容易聽得下反對的話。

問題七,要教甚麼?這條問題都跟「知識是甚麼」有關。因為「要教甚麼」跟教的人選擇教的內容,涉及他如何看那一門特定的知識;更進一步問「要教到甚麼地步」就在於如何理解「知道」。

不得不極度簡化地談點知識論。普遍對「知道」的理解,是真的,被證實的陳述(Justified True Believe)。甚麼是真和甚麼是陳述跟討論沒多大關系,因此只談談兩種對證實的見解。

有一種理解是,必須能夠說出每個論證環節才算是證實(Internalism)。持這種理解的人,看來需要老老實實教授每個論證環節。即使現實上不大可能,至少也應盡量做到。

另一種理解是,不須能夠說出每個論證環節,而要知道該陳述是由可靠機制產生就行了(Externalism)。持這種理解的人輕鬆得多了。只需清楚說明一門學問的方法論即可。

個 人認為,陳述,每個論證環節及方法論都非常重要。不得不作取捨的話,先棄論證環節,再不得已才放棄方法論。資料(陳述)本身自然是最重要的,但只有資料, 則只流於死記硬背。知道產生陳述的原則(方法論),才開始認識陳述的來源,算是有些理解。若能知道如何確實產生陳述(論證環節),才能自行產生新的知識, 教育才算是大功告成。

此時問題又來了。若學生沒有理解方法論的能力,可不可以只要求他們把資料記下來?那還用說?基本上大家都是這樣學習的吧!真的這麼簡單?要討論其中的細節,順勢便引出問題八。

問題八,要怎樣教?

最難的果然要留到最後。先旨聲明,我只知道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應怎樣做,亦因此知道甚麼是不能做。但對於實際情況應做甚麼,可說是毫無概念。

上文提及知識是甚麼,而傳授知識,當然要盡可能滿足知識的條件。再嚴格一點,是要以日常語言說出來,攤開所有前提,資料,論證,供理性的檢驗。

有朋友說,迂腐!教育就是市場學,將你想教的東西包裝得漂漂亮亮讓他人容易接受。有多同意這種觀點,就看你的目的為何了。

若你的目的是令他人按你的期望做事,我會說這是權術,不是教育,可以不談。

若你的目的是令他人接受你的信念,不是因為其內容,而是因為包裝漂亮,那麼你可以去開佈道會,選議員,加入Life Dynamics,做補習天王等。統統與教育無關。

毫無疑問,「唯理性」教學在表面成效上遠不及市場學。因為「唯理性」本身就令人綁手綁腳,幾乎甚麼都做不了。這時就要回想一下,到底你是要啟發他人思考,還是取代他人思考?若是前者,我看不出有任何輕鬆的路。

但市場學仍有其價值。至少要想出辦法讓人靜下來耐心聽你說話,並要聽得明白,否則甚麼道理也沒用。能夠有效運用而不本末倒置,可是非常不簡單的技術。

接下來要談談兩種對「唯理性」教學來說非常麻煩的觀點。

一)有些真理是無法說出來的
既然無法說出來,當然不知道是甚麼了。著名例子有道可道非常道,佛云不可說等。自然不會有人膽敢說這些是廢話,那是不是要承認有些真理無法說出來?

首先澄清一下。有些真理無法說出,並不全面否定事事講求清晰準確論證的理想。無人能夠說出無法說出的真理,自然不屬「可驗證」的陳述(真是詭辯,顯然有問題)。

另一方面,有沒法說出的真理,不代表應放棄「唯理性」的理想。碰到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即管可以擱置,待日後證據充份時才下定論。而不是因暫時無法解決而妄下自己喜歡的定論。

二)信念不需要是真的,甚至不必信以為真。只要能令人安心即可。
唔, 看來有點道理。當一個人處於順境時,對此不屑一故;到有麻煩時才信以為真,獲得片刻的安寧;危機過後立即過河拆橋,不再理會。從實效上看,這種如每年拜黃 大仙一次的態度看來真的有用,至少比無時無刻信以為真會造成各種錯覺這點好多了。但我還是覺得相當不對勁,卻未想到有效的方法反駁。不過可能的確有些信念 只與非常不起眼的事實不符,即使信以為真也不會對生活有甚麼影響,不必想著通盤否定。

問題八最後一個分節,是「對一個人的教育應該何時完結」。學生得到自學的能力,不再需要有人指點,自是最好的結局。學生因種種原因「教不了」,不得不放棄,自是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最不願見到的bad end。好的不用多說,只看看「教不了」這個問題。

「教不了」,可能不過是「人夾人」的問題,這很容易解決。但若是為學的人沒辦法繼續學下去,不論是能力所限還是壓根兒不喜歡正在學的東西,則不如及早收手。反正學習不是能夠輕易逼出來的。即使真的逼出來了,也不見得一定會有甚麼好結果。

以上拉雜談及個人對幾個有關「教育」的問題。毫無系統之餘亦欠有用的解答,不過是以提出問題為主。對個人而言,或許問題一,二等基本問題能有完滿的答案,但接下來有關實踐的問題,大概只能按一兩個大原則,因應實際情況應變,這樣就等於甚麼都沒說。

p.s.
很少直接想「教育」這件事。一般都是跟友人談論有關思考說理時 不為意地觸及其中一些問題。但最近發生一些事,令我不得不反思一直覺得理所然的說理方法;而將近畢業,朋友們又忽然熱衷陶鑄人群了;便借此機會談談對「教 育」的幾個問題的看法。但以個人「情感上認同道德相對」的立場來看,談論「應然」根本就是笑話。因此這篇文章能夠完成也是相當奇怪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