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5

目標為本

(in response to 貪多務得)

對了, 既然在下如此沉迷各種興趣, 怎麼沒有專門談過"興趣"這回事?

或 許是因為個人感興趣的事不少, 其中重要的已經不再可有可無, 個人再不將之當成興趣而視為生活的一部份. 而作為生活中瑣碎的事, 又不慣一一談及. 因此到現時為止只談過幾項相信大家都有興趣了解的興趣, 就是讀書寫字走路紙上談兵甚麼罷了. 有人提起更外一層的看所有的"興趣", 值得回應一下. 不過我還是主要按"單人興趣"來作以下討論的參考. 一來這是個人主要的經驗, 二來"多人興趣"會涉及許多跟興趣本身無關的麻煩因素(例如友誼), 不易處理.

一般來說(指無極端的才能), 技術性的作業(以下簡稱外功)不花點時間是難以進步的; 沒有足夠的時間實踐外功, 更不可能對這件事發展出甚麼深刻體會(以下簡稱心法). 但當然不是說非要做這麼多不可, 而要看做的目的.

若你的目的是"想從中得到樂趣"的話, 對技術水平的要求就視乎個人覺得怎樣才算樂趣. 比如說, 沒有人喜歡輸棋, 因此為了""這種樂趣, 便要在棋的技術上下點功夫. 但對更多人來說, 只欺負弱手沒有意思; 因此不但要贏, 還要贏厲害的人, 自然要更努力令自己變得厲害. 甚至有人不但要贏厲害的人, 更要贏得漂亮; 這樣要學的就更多了. 反過來說, 有人不理會勝負, 亂下一通也覺得高興, 都沒問題. 當然其中的樂趣完全不同.

其實純以"想從中得到樂趣"的角度看, 最後的一種人才最成功. 因為越為興趣花功夫就是對興趣越著緊, 因而更加關注成敗得失, 有沒有進境等, 亦即更有可能影響心情. 甚麼停滯不前, 沒有衝勁, 真沒意思等, 都是只屬於"層次"較高的人. 對一般人來說根本不成問題.

基本上每個在某一興趣上有一定年資的人都會多次遇上這類問題. 而脫離這種心態絕非僅僅"興趣"二字能做到的. 因為對這種人來說, 興趣不僅是興趣而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份了. 生活有起有跌, 要源源不絕的百份百投入根本不切實際. 因此這些困難出現時, 消極的就是先讓自己休息一會, 然後不知怎的就忘記了; 積極的就找一點陌生的刺激, 從中找回初學者般良好的自我感覺.

外人不會明白為甚麼有些人能"堅持"興趣, 就是因為這不單是"找樂子"的問題. 初學的快樂當然是最明顯的. 眼界好像一下子打開了, 忽然能多做幾件頗為了不起的事, 自然很有成功感. 之後的守成則顯得沒趣, 卻不幸地無法避免, 除非立即收手. 雖然深知細水長流總是常態, 但當中的悶也實在令人難以忍受. 因此之所以能夠"堅持", 說難聽點不過是因為不做就覺得缺少點甚麼, 做又雖然不見得特別高興, 但為的是將來能後再次大躍進.

說了不少有關"想從中得到樂趣"的後果. 接下來要談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目的.

有 一類人需要"知道別人在做甚麼". 這類人包括研究別人在做甚麼的人和扮演做各種事的人的人比如說, 作家要寫一種興趣, 自然要仔細觀察從事這種興趣的人的百態, 甚至自己參與其中, 感受當中的氣氛. 要參與到甚麼程度, 又視乎他想知道多少, 需要知道多少.

想知道遊戲規則, 太簡單吧, 隨便看看人家在做甚麼就可以了. 想知道怎樣玩得高明, 便先要自己玩玩看, 從中領教高下. 想知道著緊勝負時的心情, 便賭大一點吧. 諸如此類, 其實大概都與上文所說, 各種不同的樂趣呼應.

不 過無論是那一種目的, 雖說從中的得著沒有優劣之分, 但全都不是一開始能夠預計的. 因此能夠算計效益的地方並不多. 專門做初學者value-added一定最高, 因為都是從零開始. 雖然很可能最後全部忘記, 但純粹享受學習過程也未嘗不可, 更不會有甚麼嚴重後果. 不過如能找點真正的長命功夫做做, 也能感受另一種常規的樂趣.

2010-04-24

有關忠誠度

個人不論身在任何"組織", 處於任何位置, 早晚也會產生離心

做過就沒有新鮮感; 沒有新鮮感的話就不覺有趣; 不有趣不如不做

待得越久自然知道更多隱而不發的麻煩; 處理有趣的麻煩自然加倍落力; 但麻煩令人不快而無法解決時倒沒有勉強的必要

即使自己在組織內遠離這些麻煩, 總會因麻煩的存在而感到不太舒服

算是一種潔癖

不斷將"事不過三"掛在嘴邊, 說甚麼做同一件事三次或以上就一定不會成功, 只是把以上種種麻煩的理論極度簡化為迷信, 省卻一番解釋

有些朋友卻不但能夠過三, 甚至能拋開日常工作, 爆四爆五爆六. 對極度自私的在下來說實在是無法理解.

"
任何組織, 不論其出現的原由為何, 一但出現, 便會脫離其發生的原由, 單純地為生存而生存". 不知怎的, 今年不停地說這句話. 既然合適, 便不厭其煩再說一遍.

這種事我是絕不會做的. 畢竟是組織的目的就在服務個人, 絕無團體大於個人之理.

但個人本身亦會出問題. "不論其出發點為何, 人一但開始做一件事, 便會脫離其出發點, 單純地為做而做". 同樣的句式仍用得著.

人多的時候經常會問: 「我又在幹甚麼呢」. 特別是覺得沒趣的時候.

好像有點原因, 但更多是循例

這時, 便要想想出發點到底是甚麼了

對了, 勿忘初心

想起了, 原來是這樣那樣這樣, 就即管幹下去吧

忘了, 自然沒有繼續的理由. 覺得不好意思的話, 憑空捏造一些理由讓自己堅持下去也可以

說穿了, 就是為了自己高興

不高興卻還要繼續? 當然不會這樣跟自己過不去

因此我會選擇離開, 而且是毫不猶豫地離開

不夠朋友, 也沒辦法

不過話說回來, 能夠這樣愛理不理, 除了極度自私冷漠的個性作怪外, 還真的做過一番準備工夫

準備工夫是怎麼一回事? 簡單來說就是令自己稍為抽身一點, 以便能進退自如

之所以要做到這個份上, 是因為看到一些人深陷於組織之中不能自拔

這樣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個人甚至以此為戒, 說甚麼「無論如何也不能像某某人」

理由很簡單, 就是凡事都總會過去, 無須苦苦相逼, 抓緊不放

因此要儘量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甚至是刻意淡出, 以至最後能夠忘了組織是甚麼一回事

這樣做是不是太誇張了一點?

2010-04-23

有關考試

向來討厭考試, 特別是要求寫上唯一答案的考試

強要記住能夠從現成資料中找出的知識, 完全沒有意義

幸運地靠著相當不錯的記憶力, 不用花太多功夫便能應付討厭的事, 甚至有相當好的結果

但對著題目, 即使完全不要求個人觀點, 也儘量多寫點有意思的東西. 當然是在安全範圍之內

只為這種考試認真了一次, 得手後便決定以後不再看人家面色做事, 我喜歡寫甚麼就寫甚麼

往後好一段時間也無法遇上能夠容讓你喜歡寫甚麼就寫甚麼的考試

取而代之的是一堆無法解答的題目, 即使能夠解答, 所需時間也大概是數倍於允許的時間吧

到能夠喜歡寫甚麼就寫甚麼的時候, 又出現同樣的問題

這麼說來, 與其在考試中讓你自由發揮, 倒不如改為交功課吧, 至少時間不再成為藉口

也不盡然. 有的是時間就免不了猶豫不決拖拖拉拉. 時間緊逼之下, 不是及早作大量準備(亦不大可能), 就是臨場強行創作一些有趣卻可能似是而非又沒法深究的東西

這樣逼使自己犯規地產生古怪想法, 又未必是一文不值

果然, "隨機"是最值得信賴的

(
寫於23/4. 是日為四年大學最後的上課日. 本人因而向失學邁進重要的一步)

2010-04-06

Douglas Adams—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這個人有點難解釋, 因此只談他的著作吧.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搭順風車遊銀河指南 (中譯"銀河便車指南"), 一套合共五本的三部曲(a triology of five books). 這五本分別為:

1.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2. The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3.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4.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5. Mostly Harmless

若你能從書名中明白到甚麼的話, 只有兩個可能:
1.
你其實甚麼都不明白;
2.
你明白這是一套無厘頭的書.
若你是1., 不妨借來一看. 看完或許能夠理出一點頭緒.
若你是2., 不妨借來一看. 看看"無厘頭"究竟可以過份到那種地步.

說是科幻, 當然是缺不了規格要求的銀河聯邦, 超空間跳躍, 各種奇怪外星人, 超級電腦...
等等, 還有brownian motion, quantum entanglement, extra-dimension, parallel universe...

若你自以為
1.
已經看得太多銀河聯邦, 超空間跳躍, 各種奇怪外星人, 超級電腦... only
2.
完全了解brownian motion, quantum entanglement, extra-dimension, parallel universe... only
3. 1. & 2.
那就不妨借來一看. 看看科學和科幻如何慘被嘲弄.

還是不要看? 真難服侍. 那我就不妨直說. 除科學和科幻外, 慘被嘲弄的還包括神, 發展商, 出版社, 記者, AI, 總統, 全體地球人, 哲學家...等等 (排名為筆者一己之見, 與作者無關)

一言以蔽之, 作者創造了一個充滿荒謬感/喜感的宇宙, 卻比認真的作品更發人深省.

p.s.
中譯本不好笑

田中芳樹

看日本小說的人, 一提到田中芳樹, 無不咬牙切齒.

為甚麼? 因為此人極不負責任. 一般來說, 一部小說寫完頭一, 二話, 展示華麗的構想後, 便不了了之. 就這樣, 讀者跟出版社就被吊起來了, 直到永遠. 當然, 在下是受害者之一
        —
自轉地球儀世界(三冊, 未完), 鐵達尼亞(三冊, 未完), 新亞爾斯蘭戰記(大概寫到一半)

我對這種行為的理解是, 此人捨不得有意思的念頭, 即使看不到前景也要先寫下去再算. 這固然是人之常情, 但有面目出版有先天缺陷的作品之餘竟然能夠賺錢, 實在令所有拿筆的人又羨又恨. 但讓他僥倖完成的作品卻也不得了. 一部銀河英雄傳說已足以成名.

田中芳樹也寫奇幻. 以長篇亞爾蘭斯戰記及充滿御宅元素的輕小說藥師寺涼子怪奇事件簿(六冊, 短篇)為例, 不少故事都取材於各國神話, 魔法, 妖獸. 而自轉地球儀世界則連繫日常世界和中古魔法世界, 惜未能完成.

不過說穿了田中芳樹實際上是借幻想世界說自己要說的話. 書中的情節往往反映作者對宗教組織, 官僚架構, 官商勾結, 民選政府短視, 民眾易受煽動等現狀的批評.

不論在怎樣的世界, 人都不過是人. 這就是田中芳樹要說的話吧.

Arthur Clarke 克拉克

克拉克原為工程師, 首次提出以同步衛星實現全球通訊. 此一成就甚至超越其文學著作, 可惜早已被人遺忘.

克拉克主要寫"人類步入太空""外星接觸"這兩個主題. 以兩者為題的科幻作品多不勝數. 克拉克透過多變的題材和故事結構從中脫穎而出. 其中最突出的觀點是, 克拉克描寫的"外星接觸"都是高高在上, 連樣貌也看不到的"外星生物"牽著全人類的鼻子走. 表面上與作者本人高調的無神論立場看似矛盾, 實際上包含對人自以為了解最終答案的諷刺. 以下推介幾本出色的作品:

2001: A Space Odyssey (2010, 2061, 3001)
Rendezvous with Rama (
三本續集不提也罷) <-- 搭上不知從何而來, 往那裡去的巨大外星太空船
Songs of Distant Earth <--
沒有中譯 <-- 一個對Solar Neutrino Problem的解答
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
工程師之夢, 到今日仍有人討論當中的可行性
The City and the Stars <--
沒有中譯 <-- 柏拉圖看到此書, 不知有何感想 (Ref.: Meno, Republic)
Childhood's End <--
站在地球表面各不相干地生活, 不過是人類的童年

只談其中之一的話, 2001莫屬. 2001: 太空漫遊的小說和電影是獨立作品. 克拉克和寇比力克在故事框架上達成共識後便就各自的理解自行創作. 個人感覺是, 由此產生的小說還是以劇情為主, 而電影則更能表達氣氛和如夢境般破碎但壯觀的意境. 因此建議先看小說, 充份理解情節才欣賞電影中的各種效果. 本書的續集2010, 20613001, 無一能與首部曲相提並論. 只有其中慢慢解開首部曲種種疑團的部份較為配合其構想.

雖然無聊, 但最後也要將當代兩大科幻大師作一比較. 與艾西莫夫不同的是, 克拉克並不堅持完全忠於已知的科學事實. 所謂的"克拉克定律"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賦予作家探索無限的權力, 故此克拉克會以占卜, 心靈控制物質等一般認為"非科學"的活動作為小說的重要元素. 雖然在科幻的標準下, 克拉克筆下的"無限"只屬小兒科.

撇開上述忠於科學與否不談, 個人認為克拉克是較為優勝的. 故事多變固然是重要因素(但不得不說, 克拉克完全不會寫續集. Rama系列的續集真的不敢恭維), 單就文字來說克拉克亦勝艾西莫夫一籌. 因此雖然有中譯本, 個人還是強烈建議各位看原文的(大多是二百頁左右, Harry Potter差不多吧).

Isaac Asimov 艾西莫夫

已經有太多人介紹艾西莫夫其人其事, 因此也不必多言. 只有兩點非常值得留意:

) 艾西莫夫堅持科幻創作必須忠於科學事實. 對某些人來說, 這種執著可謂無聊, 反正故事可以發生在另一個物理定律有別的宇宙. 不過對於研究科學出身的艾西莫夫來說, 科幻作為探究"可能"的嘗試, 也應在"合理的可能"之下進行. 因此當小說再版時, 若書中的科學理論已被淘汰, 艾西莫夫會另外在後記註明, 並請讀者即管欣賞故事的邏輯便好了.

) 決定故事題材的方式, 是隨手揭開一頁書, 看其中的插圖畫了甚麼, 就寫甚麼. 這種隨機性令艾西莫夫的作品多變, 更重要地令此人異常博學(按杜威分類法, 據說每一類別均有其著作).

以上的"原則性"問題只是引子. 談作者, 重點當然在其著作.

銀河系列: 雜誌羅馬軍隊插圖羅馬帝國衰亡史銀河帝國衰亡史
一生最重要的著作, 無意中就這樣決定了.

(
按故事時序, 可能有誤) (中譯本已全部出版, 書名的翻譯非常直接, 因此不用列出了)
Robot: The Cave of Steel; The Naked Sun; The Robots of Dawn; Robots and Empire

Empire: The Stars, Like Dust; The Currents of Space; The Pebble in Space

Foundation: Prelude to Foundation; Forward the Foundation; (prequels)
                    Foundation; Foundation and Empire; Second Foundation; (main dish)
                    Foundation's Edge;Foundation and Earth (sequels)

銀河系列自然是令艾西莫夫永垂不朽的巨著. 在此系列中, 艾西莫夫奠定機械人及星際帝國這兩大科幻小說的基石. 星際帝國的影響就不用說了. 自此以後, 甚麼Star Wars 銀河英雄傳說 Hitchhiker's Guide to Galaxy 高達......能夠上太空的作品中沒哪本沒有星際聯盟的. 書中某些部份可以說是"轉譯"羅馬的歷史. 當中透過引述"銀河百科全書"解釋帝國的治亂興亡, 而作者又能巧妙地將說教融入故事情節之中. 撇開虛構的背景, 可說是通俗的社會, 歷史讀物.

而對機械人的探索則更了不起. 有了機械人三定律, 機械人不再單純是電影中有趣的時髦玩具, 而是在嚴格數學規則控制下的助手. 艾西莫夫再從寵物對人類察言觀色一事中想出巧妙指揮機械人的技術.

艾西莫夫筆下的機械人及星際帝國, 是經過"educated guess"的結果. 雖然幾乎可以肯定這必定遠離將會實現的機械人及星際帝國, 至少能看出當中的"理路". 反觀更多的"幻想"作品, 純以特別的世界觀為背景, 空有機械人及星際帝國, 卻不過演出一般的無線劇, 自是大為遜色.

不過單就故事來說, 銀河系列並非艾西莫夫最出色的作品. 銀河系列的故事多少都按以下程序開展: 引子發現危機將近成功之際卻一下子無力回天極度出符意料的結局. 而且往往跳躍地講述事件. 其中劇情主要透過對話而非行動開展, 與另一擅寫氣氛卻無情節的作家古龍相似. 這樣避重就輕, 省卻繁瑣的情節固然高妙. 但太常使用也會令人感到不耐或掃興. 用得不好的時候就與荷李活爛片無異.

個人認為艾西莫夫的代表作為"The End of Eternity""Nightfall (夜幕低垂)". 前者的奇想就像一般科幻作品那樣, 實在太奇怪; 後者則在一個大家看似熟悉的世界發生, 卻事事與常識不乎. 當中不涉甚麼外星人, 心靈控制, 星際戰爭等稀奇古怪的題材; 而只是日常的細微末節, 非死到臨頭也察覺不了. (說了這麼多, 就是希望大家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