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6

Arthur Clarke 克拉克

克拉克原為工程師, 首次提出以同步衛星實現全球通訊. 此一成就甚至超越其文學著作, 可惜早已被人遺忘.

克拉克主要寫"人類步入太空""外星接觸"這兩個主題. 以兩者為題的科幻作品多不勝數. 克拉克透過多變的題材和故事結構從中脫穎而出. 其中最突出的觀點是, 克拉克描寫的"外星接觸"都是高高在上, 連樣貌也看不到的"外星生物"牽著全人類的鼻子走. 表面上與作者本人高調的無神論立場看似矛盾, 實際上包含對人自以為了解最終答案的諷刺. 以下推介幾本出色的作品:

2001: A Space Odyssey (2010, 2061, 3001)
Rendezvous with Rama (
三本續集不提也罷) <-- 搭上不知從何而來, 往那裡去的巨大外星太空船
Songs of Distant Earth <--
沒有中譯 <-- 一個對Solar Neutrino Problem的解答
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
工程師之夢, 到今日仍有人討論當中的可行性
The City and the Stars <--
沒有中譯 <-- 柏拉圖看到此書, 不知有何感想 (Ref.: Meno, Republic)
Childhood's End <--
站在地球表面各不相干地生活, 不過是人類的童年

只談其中之一的話, 2001莫屬. 2001: 太空漫遊的小說和電影是獨立作品. 克拉克和寇比力克在故事框架上達成共識後便就各自的理解自行創作. 個人感覺是, 由此產生的小說還是以劇情為主, 而電影則更能表達氣氛和如夢境般破碎但壯觀的意境. 因此建議先看小說, 充份理解情節才欣賞電影中的各種效果. 本書的續集2010, 20613001, 無一能與首部曲相提並論. 只有其中慢慢解開首部曲種種疑團的部份較為配合其構想.

雖然無聊, 但最後也要將當代兩大科幻大師作一比較. 與艾西莫夫不同的是, 克拉克並不堅持完全忠於已知的科學事實. 所謂的"克拉克定律"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賦予作家探索無限的權力, 故此克拉克會以占卜, 心靈控制物質等一般認為"非科學"的活動作為小說的重要元素. 雖然在科幻的標準下, 克拉克筆下的"無限"只屬小兒科.

撇開上述忠於科學與否不談, 個人認為克拉克是較為優勝的. 故事多變固然是重要因素(但不得不說, 克拉克完全不會寫續集. Rama系列的續集真的不敢恭維), 單就文字來說克拉克亦勝艾西莫夫一籌. 因此雖然有中譯本, 個人還是強烈建議各位看原文的(大多是二百頁左右, Harry Potter差不多吧).

No comments: